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永嘉  > 永嘉金名片  > 永嘉学派

  南宋以前的温州、永嘉一带,由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林壑幽深,海盗出没,被中原内地称为南蛮之地。但南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术思想的繁荣,商品贸易日趋活跃,温州逐渐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工商贸易城市。随着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粮食作物产量逐渐提高,蚕桑、果树、甘蔗、蔬菜等农副产业不断发展,水利、造船、造纸、制瓷、纺织等手工业也蓬勃发展。盐、茶叶、瓯柑、陶瓷、漆器等成为温州特色产品流向国内外市场,一批富有的工商业主和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相继诞生。物质的富有推动了文化的迅速发展,当时的地方书院和私人学塾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富家子弟求学进仕、追求功名蔚然成风。据统计,仅宋一代,温州有文科进士1371人,武科进士374人,《宋史》立传者36人;永嘉有进士563人,芙蓉村有同朝的“十八金带”,豫章村有“一门三代五进士”,溪口村有“一门六进士”。温州与永嘉分别有“东南邹鲁”和“溪山邹鲁”之称。同时,以薛季宣和陈傅良为代表的永嘉先贤们把中原学术和文化带到永嘉,并经过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永嘉学派。

  但是,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于半壁江山,时有灭亡的危险。当时永嘉学派的志士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民族危亡的危机,他们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一边探索富国安邦的应对之策,一边提出反对空谈义理,积极研究和解决问题,反对当朝者苟安求和,主张抗金和收复故土。忧国忧民甚切,在政治态度、思想学术和观念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程朱道学作彻底决裂,独树一帜,旗帜鲜明地极力宣扬和提倡功事之学。

  也就在这种环境里,在商品经济繁荣发达的瑞安,青年叶适深深地认识到了工商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直面淋漓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嘉定元年(1208年),叶适举家迁居至永嘉水心村(现为温州鹿城区),深居简出,潜心研究学术,直到嘉定十六年(1223年)逝世。在这十六年间,叶适进一步研究了永嘉事功之学,他不仅继承了薛季宣、陈傅良的事功思想,还吸收了以陈亮为首的“永康学派”和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的事功之学,逐步建立了“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体系,真正成为“事功之学”的集大成者。

  “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学术思想强调:

  首先,“道不离器”是格物之本,为学务实,关心世事;“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政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而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一切空谈义理皆无益也。

  其二,在政治和教育上,“学与道合,人与德合”,“实政与实德双修”,杰出人物的“实德”是在“实政”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

  其三,在伦理方面是“义利双行”,即“道义”与“功利”相结合,“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董)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

  其四,在推进经济发展上,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和政策,“夫四民(农工士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大力发展工商业。

  “事功之学”言简意远,而今细细读来仍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道不离器、为学务实”,就是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尊重物质的第一性,是“求真务实”的先行者;

  “实政与实德双修”就是强调执政者注重“德”字为上,执政为民;

  “义利双行”就是要以人为本,没有“利”,就无从谈“义”。

  “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贷币,”就是提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

  一言以蔽之,“功事之学”于今仍有指导意义,“永嘉学派”仍需我们后人发扬光大。
 

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