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14018/2024-310184 主题分类 卫生
组配分类 健康科普 发布机构 县卫生健康局
成文日期 2024-06-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夏天到了,多人误食了这种食物险些丧命!如何预防,一文读懂.....


最近几场夏雨过后,大自然的馈赠——蘑菇在温州地区蓬勃生长,然而,这看似美好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危机。近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接连接收了两起因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导致的严重中毒事件,这再次警示我们:警惕美丽外表下隐藏的危机。

6月17日,72岁的朱阿婆在午餐后突发神志不清被紧急送往医院。原来,阿婆在午餐时食用了在菜场自行购买的半斤野蘑菇,未承想这蘑菇竟有剧毒。经诊断,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残托鹅膏有环变型的毒蘑菇,其毒素可引发神经精神型中毒,导致中毒者生命垂危。幸运的是,经全力救治,通过连续血浆置换、药物解毒、器官功能监测和改善等系列措施,朱阿婆最终脱离险境。

仅仅两天后,来自洞头的14岁初中生曾同学因好奇尝试校园内的野生蘑菇,遭遇了相似的惊魂时刻。据回忆,他在操场采食3株蘑菇,之后就出现腹痛难忍类似急性胃肠炎的症状,所幸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和护理,目前病情稳定,正在逐步恢复中。

为什么食用毒蘑菇会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呢?蘑菇中毒会出现什么症状?

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副主任(主持)吴斌强调,我国已知毒蘑菇超过400种,其中不乏致命种类。近期气候湿润,野生蘑菇生长旺盛,误食风险陡增。中毒者多是进食野生采摘蘑菇,症状通常始于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可发展至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毒蘑菇毒素耐高温,且其毒素难以通过常规烹饪手段破坏,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据悉,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作为急性中毒救治领域的领军者,学科带头人卢中秋教授正带领团队不断提升中毒救治水平,旨在为患者优化中毒急救流程,缩短抢救时间。

吴斌主任提醒广大市民,毒蘑菇与可食用菌外形相似,难以肉眼区分。记住一个简单辨别方法——菌盖扁半球形,菌柄有白色菌环,根部有球形菌托,形象点说就是“戴帽、系裙、穿鞋”的蘑菇,可能是致命的鹅膏菌。为安全起见,建议市民避免自行采摘和食用任何未经确认的野生蘑菇。

夏天是高发期,要注意预防“毒蘑菇”中毒

步入盛夏,我市降雨增多,野生蘑菇生长旺盛。根据近年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每年6-10月是我市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为避免或减少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什么是毒蘑菇以及在这个季节如何预防“毒蘑菇”中毒。

1什么是毒蘑菇?

毒蘑菇又称毒蕈、毒菌等,是指食用后能造成人毒性反应的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少数属于子囊菌。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毒蘑菇约有1000种,我国目前已报道480种。

2毒蘑菇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进食毒蘑菇后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也可出现幻听幻视等精神症状,还可导致肝肾损伤,引起死亡是毒蘑菇中毒的严重结果。

常见蘑菇中毒有7个临床型,分别是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除此外还可造成其他系统脏器损伤。在实际的中毒案例中,还有患者食用了多种毒蘑菇,中毒症状更为复杂。

3如何预防毒蘑菇中毒?

对于野生蘑菇,目前并没有鉴别其是否有毒的简易科学方法,预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根本方法就是坚持“三不”原则,不采摘野生蘑菇,不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不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蘑菇。

如果你在食用蘑菇后如出现胃肠症状、精神症状及其他各类不适,就需要考虑是否误食毒蘑菇,要尽快催吐,可先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如果出现昏迷,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容易引起窒息。同时立即拨打120或尽快送到最近医院及时抢救,选择综合性治疗以挽救生命。一起食用过同样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要立即到医院检查。告知医生野生蘑菇食用史,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或者蘑菇图片供医生参考,以利于后期鉴定及针对性地救治。

以下是浙江省常见毒蘑菇挂图,供广大居民参考,但鉴别毒蘑菇仍需专业人士进行,自行鉴别准确率不高。

要想真正预防毒蘑菇中毒仍是坚持“三不”原则: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