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元数据
|
||||||||||||||
2024年以来,县教育局紧扣“拥江融入、产城融合”总体发展思路,谋划“13610”工作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获评国家级荣誉1项、省级荣誉3项、市县级荣誉22项。学前教育发展迈向更高水平,顺利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级评估。县域产业人才培养成效被《浙江教育报》、浙江日报、光明网等媒体相继报道。“义警护校”模式等多项工作被《温州信息》《温州政务信息》刊发。永嘉社区学院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实验基地,《永嘉药膳》入选全国县域品牌课程。 一、2024年工作成效 (一)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一是完善体制机制。深化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进党委和党总支学校分设书记、校长,以及党支部学校设立专职副书记。全县民办学校、幼儿园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把牢育人方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指导学校依托主题班会、思政课等形式推进思政育人一体化体系建设。三是打造良好生态。不断调整教育资源布局,积极发挥教育资源最大效益。优化小学11所、初中2所,新设普高1所(永嘉高级中学),投用职高校区1所(县职业中学金溪校区),县内高中学位供给首次基本覆盖全县初中毕业生。创新高中招生方式,中职学校由线下双向选择招生改为线上统一招生,消除报名排长队现象。同时,紧紧围绕基础教育 “规范管理年”行动任务,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四是增进民生福祉。全面聚焦涉及学生家长利益的民生实事,加大学平险、校服、床上用品统一招标采购推行力度和学校食堂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力度。落实250名企业员工子女、32名人才子女、127名高积分新市民子女入读优质学校,持证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占比约93%。 (二)持续推进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引入、公开招聘教育人才13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永嘉中学教师周瑛、浙江省共27名)。新增正高级教师5人、省教坛新秀2人、市县新锐教师(班主任)465人。组织全县学校谋划教育“十大实事”,以学校党组织书记(校〈园〉长)“擂台赛”为载体,定期举办工作交流会,有效提升学校干部履职能力,提炼形成教育发展的永嘉思考、永嘉经验。开展尊师重教系列活动,高质量举行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会,表彰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790余名。走访慰问困难教师和优秀教师379人,发放慰问金37.9万元。向县内一、二类学校全体教师发放交通卡,惠及老师571人,节省交通费25万余元。二是强化人才激励保障。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一步调动一线教师工作积极性。制定《永嘉县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细则》,持续加大人才激励力度。积极链接社会资源,扎实做好教育基金资助育人工作,成立“永嘉县领雁工程教育发展专项基金会”,专项用于支持教育“三支队伍”建设。三是减轻学校非教育教学负担。积极与县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沟通对接,通过“取消一批、整合一批、规范一批”等方式,全面压减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活动事项。其中“进校园”活动类取消6项、整合10项,督查评比考核类整合4项、规范1项,社会事务类取消5项,指尖上的APP取消2项。同时,严格对照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下发的《关于印发2024年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的通知》中,关于思政教育、法治教育、卫生健康、安全教育、科技劳动等共5大类10项进校园活动的白名单。 (三)有力护航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开展教育领域除险保安行动,出台《永嘉县教育领域“除险保安”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制定校园“三防”设施检查、消防安全检查以及排查整改等清单,全面加强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意外伤害防范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成校园安全改造15所、校园安全标准化建设25所。牵头组建女童保护组织温州瓯越团队永嘉指导站,研究制定《永嘉县女童保护“双一”行动实施方案》,18名志愿者赴7所小学开课22节,受众超1550人;累计开展各类专题行动220余次,完成安全隐患整改销号366个,县教育局连续五年获评全市校园安全考核优良单位。二是持续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创新成立永嘉县首届县级家委会、县级家长学校等家校共育沟通机制,贯通县、校、班三级家长委员会网格,积极开展一系列家长深度参与的常态化家校活动,探索形成一批家校共育典型范例,打造家校共育崭新样态。三是有效护航学生心理健康,聘任50名高校心理专家为心理副校长,实现中小学心理副校长全覆盖。联合温医大开展“体育与心理关系”等重点课题研究,全覆盖开展中小学心理测评、心理家访等活动,组织公益讲座44场,惠及7000余人。有效发挥县中小学心理成长中心指导作用,积极开展心理援助热线接听、公益面询、心理干预进校等行动。瓯北二中等15所学校开展“每天一节体育课”试点。 (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全力攻坚“两县创建”,成立“两县创建”工作专班实行实体化办公,抽调局机关骨干和公办幼儿园人员成立22个督导组开展4轮地毯式、全覆盖入园督导,关停低小散幼儿园28所。通过新建、改建闲置校舍等方式新投用办学8所幼儿园新园区,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710个。二是推进城乡均衡发展。筛选组建33门学科341名拔尖名师专家团队,编撰基于永嘉学情的全市首个县域精品教案学案《嘉课堂·教学通》。深入实施“青蓝工程”成长帮带制度,完善名师工作室四级联动机制,助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是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清朗行动。将“全面推进校外培训机构网格化管理”列入2024年局“十大实事”之一,持续牵头完善“双减专班+教育、文广旅体、市监、科技+乡镇(街道)”的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工作体系,积极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夜查、夜巡、夜访”破窗行动和“隐形变异”查处行动。截至目前,“夜查夜巡夜访”共出动人员129人次,检查机构97家,发现消防问题14个,现场责令整改11家,关停3家。县“双减”工作专班开展消防安全专项督查,发现校外培训机构(含托管)存在消防安全隐患9家,要求立即整改,并通报相关镇街进一步跟进。开展“隐形变异”联合督查2次,出动人员5人,检查“隐形变异”点2处。四是深入实施“永嘉工匠”人才工程。全力支持温州市智能泵阀学院实体化运作,切实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伯特利基本完成阀门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瓯北街道达成初步“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推进《阀门装配调试工》题库开发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5年,永嘉县教育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学在永嘉”品牌打造,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质量规范提升、教育人才引育留用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为我县“拥江融入、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一是优供给,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坚持系统谋划、全面统筹、前瞻布局,持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以“两县创建”为契机,稳步推进“高中进城”,调整优化校网布局,计划优化3所,加快建设永嘉县瓯北第五小学三期扩建工程等10个项目,投用实验小学扩建工程等5个项目,完成永嘉中学学生宿舍楼建设工程等7个项目。推动全县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3%,优质园覆盖率达90%,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级督导评估认定。持续提升学校软硬件建设水平,核准教育事业统计年报数据,做好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督导评估认定的前期准备工作,持续补短板上台阶、促均衡提内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二是育新人,加快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联盟。聚焦教育理念与教学质量提升,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度推进五育融合教育,争创建校外培训清朗环境实验县,持续巩固并进一步提升“双减”工作成果。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平安校园治理现代化体系改革举措,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筑牢学校安全防线,有效提升学校依法治教以及规范管理水平,为学生营造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指导各校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县-校-班”三级家委会全面贯通、心理副校长干预机制有效运行。进一步完善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全力保障全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是强队伍,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教育人才。实施铸魂强师行动,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改革,确保教育家精神全方位、深层次融入教师培养培训的各环节、全过程,筑牢教师思想根基。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招引优秀教育人才,同时统筹协调、科学优化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结构性、阶段性以及区域性短缺问题,保障师资力量的合理分布与充足供给。强化人才激励保障,以绩效工资改革、人才专项奖励等有效措施为抓手,调动教师积极性。进一步减轻教师非教学任务负担,加大对优秀教师的选树表彰力度,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为永嘉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 四是聚合力,筑牢全方位教育资助保障网络。充分发挥县人民教育基金会、“菇溪情”等7个民办教育基金力量,联动实施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系列举措,精心构建“县-乡镇-学校”三级式教育资助体系,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孤残学生、贫困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弱势学生群体的成长,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就学和生活困难等问题,做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充分对接社会资源,发挥“永嘉县领雁工程教育发展专项基金会”“旭日明媚,生命向阳”慈善信托等各类教育基金会作用,拓展捐资助学的渠道与形式,加大捐资助学的服务力度,切实提升教育领域校长、班主任、教师“三支队伍”建设成效,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帮扶格局,推动全县教育水平迈向更高的台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