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14018/2023-305507 主题分类 卫生
组配分类 健康科普 发布机构 县卫生健康局
成文日期 2023-12-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家人们,冬季警惕这6种高发病!中招后这样应对→


严酷的冬季对全身的每一个器官来说都是考验,由于天气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室内外温差也较为显著,许多慢性疾病易在冬季高发,若不重视,甚至会危及生命。有哪些冬季高发疾病呢?我们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心脑血管疾病

高发原因:冬季由于气温低,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容易收缩、痉挛,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心脏负荷增加,脑血管高灌注,易引发脑心血管疾病。

冷空气刺激后,血液中更容易出现小凝块,心血管与脑血管内的小凝块迅速增加,会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也易高发。

此外,人体由于寒冷,会不由自主颤抖,身体产热用于抵抗寒冷,于是心脏耗氧量加大,也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若没有注意保暖及防护,很容易导致心梗、脑梗、猝死等意外。

易感人群: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糖尿病者。

主要表现:数日或突发乏力、头晕、头痛、眩晕,肢体活动障碍、胸部不适、心悸、心绞痛、气短,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现象,严重者出现摔倒、意识不清等症状。

应对策略:

1.气温骤降时,要及时添衣;晚上睡觉要注意保暖。

2.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3.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

4.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5.定期体检或检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不可突然减量或停药。

6.老年人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备发病时及早服药。一旦发病,要尽快拨打 120,尽早到医院治疗。

呼吸道疾病

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普通性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

高发原因:冬季是普通感冒和流感高发的季节。冷空气刺激下,上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收缩,供血减少,免疫球蛋白的分泌也相应减少,保护能力下降,细菌和病毒容易乘虚而入。

而大气污染中细颗粒有毒物质在冬季的浓度最高,这些有毒物质和干冷的空气都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老慢支、慢阻肺等疾病的病情。

易感人群:年老体弱者、儿童、患有慢性病者和免疫力低下者。

1、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会随着喷嚏、咳嗽和说话时产生的飞沫在人际间进行传播。流感的影响面广、危害性大、蔓延迅速,还可能会引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儿童呼吸系统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免疫防护能力较弱,更易感染。今年冬季被甲流病毒、乙流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感染的儿童非常多,不少地方的儿童医院人满为患。

主要表现:起病急、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干咳,少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普通感冒

主要表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咽喉痒、咽痛、咳嗽、轻度发烧、头痛。普通感冒很少出现发高热和全身酸痛的症状,发病周期短,容易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当,也容易发展成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应对策略:

1. 注意保暖,随温度变化加减衣物。

2. 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3.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

4.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5.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6. 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7. 在流感高发季减少出入人多、封闭的公共场所,出入公共场所要戴好口罩。

8. 提前接种流感疫苗,重点人群如老人、孩子更要及时接种。

9.在出现呼吸道感染表现后,应密切监测症状,必要时及时送医。

老人摔倒致骨折及多种并发症

高发原因:摔倒是造成 65 岁以上老人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冬天如果下雪、结冰,则路面湿滑,加上衣物很厚,遮挡望向脚下路面的视线,老年人更容易在冬天摔跤,发生骨折。老年人一旦发生骨折,容易导致原有的内科系统疾病加重,以及引发泌尿系统感染、褥疮、肺炎等并发症。

易感人群:65 岁以上老人。

主要表现:摔倒后骨折、疼痛、起不来身或者起身后感觉不适。

应对策略:

1. 在马桶、蹲坑、厨房、楼梯、过道等地方的墙壁上安装防滑扶手,安装小夜灯,给地板打防滑蜡等。

2. 穿的鞋子最好具有防滑功能。

3. 遇到雨雪天,尽量不要出门。出门前建议在衣兜里放一张写了家人联系方式的纸条,以备意外发生时自己或路人、医护人员能及时联系上家人。

4. 摔倒后别急着起身,先原地感受一下身体状况:如果感觉不适,要及时求助路人或家人,尽快拨打 120,等待医护人员前来救助;如果能站起身来,可以缓慢移动到附近安全地点,休息观察一下自身的身体状况,并在之后的几天内继续保持观察,如果觉得不对劲,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

低体温综合征

高发原因:在寒冷的冬天,当长期待在户外低气温的环境下,人体产生的热量远不及流失的热量多,最终会导致体温下降、偏低。体温过低会影响大脑,导致人意识不清或行动不便。这使得人无法意识到身体已陷入危机,从而没有能力进行自救。

易感人群:60 岁以上老人。

主要表现:畏寒怕冷、四肢冰凉,体温降至 35 摄氏度以下。

应对策略:

1.根据气温增减衣物,注意保暖。

2.寒冷天气时少去户外。

3. 观察自己身体对寒冷天气的感受,定时监测体温。

4. 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或运动,增加血液循环运转,促进身体发热。

5. 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吃热饭热菜、喝温热水。

冻疮

高发原因:冻疮也称非冻结性冷伤,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当皮肤处于寒冷(0~10℃)、冷暖急变或潮湿的环境时,会引发局部小动脉强烈收缩,动脉血管出现麻痹,继而扩张,造成静脉回流受阻而产生淤血,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诱发局部皮肤的炎症损害。

易感人群:儿童、妇女、贫血、肥胖、糖尿病、手足多汗潮湿及长期户外低温下工作等人群。

主要表现:经常发生在手指、手背、脚趾、足跟、鼻尖、耳廓、耳垂和面颊部,局部皮肤会出现发红、肿胀、瘙痒、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等。由于发生过冻疮的位置,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所以即使这一次冻疮痊愈了,后面有一点“风吹草动”,都极易复发。

应对策略:

1.防冻防潮,注意保暖,戴好手套、围巾、帽子、口罩。

2. 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发热。

3. 肢体受冻后,不宜立即用热水浸泡或烤火。

4. 患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性疾病者,平时应积极治疗。

5. 对于冻疮反复发作者,除药物治疗外,可在入冬前用亚红斑量的紫外线或红外线照射局部皮肤,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