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14021/2022-291882 主题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统计分析 发布机构 县统计局
成文日期 2022-07-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其他信息

1-5月永嘉县经济运行分析


随着国家、省市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渐释放、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以及市场主体韧性显现,永嘉县紧抓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1-5月,全县各项经济指标总体保持稳定的运行态势。

一、工业生产趋缓

1-5月,全县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3.51亿元,同比增长3.7%,较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销售产值159.67亿元,同比增长14.0%,较上月回落2.0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规上工业27个行业中,17个行业实现增加值增速正增长,增长面缩小到63.0%,其中15个行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县规上工业平均水平。从企业规模上看,中小型企业增长形势相对较好,大型和微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11.3%和23.0%,中型和小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0.2%和7.1%。新兴产业方面,新产品产值67.49亿元,同比增长36.8%;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1%、8.1%、7.0%和10.3%。工业用电量7.1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9.5%。

二、商贸业缓慢恢复

1-5月,全县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29亿元,同比下降0.3%;限上消费品零售额21.73亿元,同比下降29.3%。限上四大行业中,限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增势良好,同比分别增长26.6%和9.2%,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0和5.2个百分点;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5.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限上零售业销售额与上年持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0个百分点。在限额以上零售商品分类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7.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8.8%;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54.1%;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6.4%,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25.4%。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

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民间项目投资(不含房地产)、交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1%、28.9%、33.6%和25.3%,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6、-5.7、20.0和1.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和工业技改同比分别增长33.4%和41.3%,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4.5和27.0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5.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6个百分点。

四、贸易顺差不断增加

1-5月,全县货物进出口总额40.42亿元,同比增长93.4%,较上月提高51.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9.57亿元,同比增长97.8%;进口总额0.85亿元,同比下降5.4%。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8.72亿元。

五、财政收入同比下降

1-5月,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20.84亿元,同比下降39.0%,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2亿元,同比下降1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9.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90.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57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民生投入占比达到76.4%。

六、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持续稳定

5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24.57亿元,同比增长13.6%,高于全市平均0.4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09.15亿元,较上月增加0.12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148.77亿元,同比增长21.5%,高于全市平均4.6个百分点,其中住户贷款余额640.27亿元,较上月增加2.80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508.50亿元,较上月增加15.90亿元。

总的来看,1-5月份永嘉县经济增长总体保持稳定:规上工业企业效益良好,1-5月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0%,高于全市平均38.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住宿业增势良好,限上住宿业营业额持续两位数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好于上月,降幅缩小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持续,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下行压力仍旧较大。工业生产放缓,5月当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降幅较4月当月扩大0.9个百分点;五大支柱产业中鞋服行业增加值负增长,拉低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民消费需求仍旧较低,其中汽车类消费作为我县消费市场占比最大的零售商品,5月份零售额同比下降34.9%,消费者信心仍需提振;房地产销售面积出现断崖式下降,5月份累计增速由正转负,较上月减少49.1个百分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1-5月份财政总收入增速全市末位。为推动经济持续恢复、稳中向好,下一阶段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充分运用各类助企纾困措施,促进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着力释放内需潜能,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生活性消费增长;紧抓新能源汽车等消费热点,招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努力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