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索引号 001008003014001/2021-285594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县府办
成文日期 2021-12-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永政发〔2021〕100号 其他信息 下载阅读版

永嘉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嘉县质量强县“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功能区管委会,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永嘉县质量强县“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第7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设施。

永嘉县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9日       

永嘉县质量强县“十四五”发展规划

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建设,是永嘉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部署,依据《永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成效和背景

“十三五”时期,全县上下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旋律,着力构建大质量工作格局,全力打好“三强一制造”转型升级组合拳,较好地完成了质量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质量工作为助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成效

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产品、服务、工程、环境四大领域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创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评定温州市市长质量奖3家、温州市质量管理创新奖1家。永嘉县政府质量奖15家。全县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100%。服务质量满意度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县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7%。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联动推进科技创新“三清零”、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1.96%提高到2020年的2.21%,建立全国首个NB-IoT智能泵阀联合创新实验室,创成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教玩具产业)、全国泵阀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成为全省“两化”深度融合领先县,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创新百强县。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创业、服务“四大工程”,全力扭转“人才逆差”,实现人才“净流入”,人才资源总量达14.82万人。

标准体系更加健全。以标准创新引领发展,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59项、行业标准69项、“浙江制造”标准22项。规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高。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标准改革。

品牌创建卓有成效。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完善品牌培育机制。累计培育“品字标”企业21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品牌企业和实施“浙江制造”标准企业(72家)销售占比较高。工程品牌创先争优成绩斐然,1个项目获“钱江杯”称号,14个项目获“瓯江杯”称号。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地实施《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美丽浙江工作连续三年蝉联优秀,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省第6,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15。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和水质控制目标,两次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创成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县、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城市污水处理率从2015年的80.4%提高到2020年的96.1%,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99.7%。

表1:永嘉县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表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质量

建设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

96

90.1

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市级以上监督抽查合格率

%

96以上

99.1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监测合格率

%

98以上

100

规上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

%

90

90

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三项制度覆盖率

%

100

100

服务质量满意度

%

85

标准

建设

制定“浙江制造”标准

3

22

实施“浙江制造”标准企业

10

22

主导(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

3

5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

%

70

75.22

制修订服务业地方标准规范

1以上

0

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率

%

65

品牌

建设

新增中国驰名商标

1

1

新增浙江省政府质量奖

1

1(2017年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新增温州市市长质量奖企业

2

2

新增永嘉县县长质量奖

10家以上

15

新增“浙江制造”品牌培育企业

20以上

26

新增“浙江制造”品牌认证产品

5

21

“浙江制造”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比重

%

35

44.2

新增“浙江制造”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率

%

100

66

新增浙江名牌产品

8

\(2018年起停止申报)

新增浙江省著名商标

10

\(2017年起停比重

培育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

1个以上

新增温州名牌产品

15

\(2019年起停止申报)

新增温州市知名商标

20

\(2017年起停止申报)

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企业

1

创建国家级EPC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

1

0

新增温州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

1

注:“十三五”期间我县质量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但仍有部分未能完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指标难度较大,难以短期内实现;另外,一部分指标不再统计,如“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率”“浙江制造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部分不统计的指标在表格中用“\”标出。                    

(二)发展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永嘉质量、标准、品牌建设工作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新时期,是永嘉县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加快构筑“五城三地一新区”格局,全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在打造“重要窗口”温州标杆的重要使命下,应深刻融入国内外双循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以及民营经济改革创新的重要场景中,积极勇担数字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排头兵,形成具有永嘉特色的质量发展道路。

新发展格局构建为坚定高质量发展引领之路提供重要机遇。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国内市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消费升级促使高品质需求不断释放,倒逼着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而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确定和复杂性,也要求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高标准、优质量、好品牌的优质产品输出,主动融入双循环。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质量、标准、品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比如期盼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这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提出迫切要求。因此,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以更高水平需求牵引供给、以更高质量供给创造需求,满足消费者对质量、标准、品牌日益增长的新要求。

“重要窗口”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新目标新定位对质量、标准、品牌建设提供新指引。“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时期,也是永嘉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提速期、都市能级跃升的关键期、改革系统集成的深化期和市域现代治理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进一步坚定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产品、服务、工程、环境四个领域全面深化质量、标准、品牌变革。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深化质量强县、标准强县和品牌强县建设,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三位一体”全面融合,构建质量基础、质量安全、质量治理三大支撑体系,统筹提升产品、服务、工程、环境“四大领域”质量水平,努力实现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重要窗口”永嘉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为我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全面跃升,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与贡献度大幅提升。推动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推进制造业企业融入资本市场,把泵阀、鞋服、教玩具行业打造成以若干个上市公司为龙头的现代产业集群。

——产品质量突破升级。加快推进“质量变革”,着力打造高端永嘉“新质造”。争创省政府质量奖1家,累计培育市级、县级以上政府质量奖35家以上。推进企业提升标准品牌质量。深化“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建设,开展“百家企业争创政府质量奖、千家企业导入有效质量管理方法”、树立“质量标杆”等活动,支持制造业企业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培育一批争创“浙江制造”品牌的企业群体、产品群体。

——服务质量快速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高端化、品质化、集聚化发展。着力提升商贸、交通、文旅、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力争新增1个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工程质量跨越发展。深入践行“美丽永嘉·精建精美”建设使命,推进建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行绿色建造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鼓励企业争创省级以上优质工程奖。新增创钱江杯(建筑)等省级奖项1个,瓯江杯奖3个。

——环境质量蝶变跃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提升环境质量,全面建成全域“无废城市”,持续巩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以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风情(特色)小镇为支撑、以全域旅游化改造的城镇和美丽乡村为节点的旅游新格局。

表2:永嘉县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类别

主要指标

单位

规划目标值

产品质量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

93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监测合格率

%

≥98

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

%

100

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

40

制定“浙江制造”标准(新增)

12

主导(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新增)

20

培育“品字标”企业(新增)

20

“浙江制造”国际合作认证证书保有量(累计)

3

国内有效商标注册数(累计)

万件

5.8

地理标志培育、申请数(累计)

3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9.7

浙江制造精品(新增)

10

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满意度

%

90

高品质服务认证证书(新增)

15

制修订服务业地方标准(新增)

1

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新增)

1

工程质量

竣工工程质量验收一次验收合格率

%

100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

30

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

%

100

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三项制度覆盖率

%

100

争取创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等国家级奖项(新增)

1

创钱江杯(建筑)等省级奖项(新增)

1

创瓯江杯奖(新增)

3

环境质量

城市PM2.5平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

≤26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97

地表水省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92

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

≥78.9

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三、推动永嘉制造迈向高端

(一)提升产业链质量水平

加快破除重点领域质量瓶颈。通过质量供给创新,持续开展质量改进和赶超。在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阀门制造、教玩具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进口依赖较为严重,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大影响需要攻克布局的装备、部件、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破解质量瓶颈,凸显“永嘉质造”元素。实施传统产业质量基础再造。重塑智能泵阀、鞋服、教玩具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质量水平,加速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提升、规模化培育、链条化发展、集聚化布局、智能化改造、品牌化营运步伐。大力推动时尚家居、应急产业、文化用品制造业、基础产业、节能环保等特色制造业和鞋服、教玩具等消费品行业的质量水平。

推进战略新兴产业质量协同创新。围绕“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做强做精系统流程装备、鞋革、教玩具、钮扣拉链等主导产业,建设一批质量创新示范基地、产业集群和企业,打造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策源中心和产业升级赋能中心;通过与沪杭等地加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北斗导航、5G通信、物联网等领域合作,树立永嘉高端智能制造的质量标杆。通过与沪杭等地加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合作,树立永嘉高端智能制造的质量标杆。到2025年,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个以上,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机器联网率达到60%以上。

培育全产业链质量示范标杆。加快推动政府质量奖扩面提质,建立市级以上政府质量奖种子库,进一步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入实施。持续扩大政府质量奖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放大政府质量奖的政策与品牌效应。大力宣传政府质量奖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组织走追求卓越之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先进制造标准供给

加快先进标准成果转化。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和“标准化+”领航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演进。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在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全球价值链旗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行业标准主导制定企业。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争创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到2025年,实施省级及以上标准化试点项目累计18项。

加快标准制定系统集成。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组建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构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标准体系。实施“浙江制造”标准提升工程,加强“浙江制造”标准制定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增“浙江制造”标准培育库,研究制订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浙江制造”标准。到2025年,培育“品字标”企业25家,新增浙江制造标准15项,浙江制造精品10个。另外,要适当提升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的数量。

专栏3-1:“浙江制造”标准提升工程

²加强“浙江制造”标准制定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由点及面扩增“浙江制造”标准培育库,树立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

²在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阀门制造、时尚鞋服、教玩具等领域,研究制定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浙江制造”标准,并积极推动“浙江制造”标准向国家和国际先进标准转换。

²鼓励企业参与“品字标”的国际认证,实现“一个标准、一次检测、一次认证、多国证书”,提高“品字标”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十四五”期间,2家企业产品通过“品字标”国际认证。

(三)塑造永嘉制造品牌影响力

培育壮大企业自主品牌。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培育和运营,制定品牌战略,综合运用专利、商标、著作权、质量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完善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国际化程度较高、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知名企业,打造阀门制造、时尚鞋服、教玩具等一批提质创牌的行业标杆,形成示范效应,起到带动作用。利用对外展览、经贸会议、文化交流等宣传推广途径,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培育一批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好顾客满意度的出口产品品牌。

扩大永嘉区域品牌影响。以系统流程装备、鞋革、教玩具等产业体系为重点,推进高质量大品牌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品牌经济比重,强化永嘉自主品牌宣传,实现永嘉产品向永嘉品牌提升,从单一产品制造向品牌连锁转型。坚持品牌驱动现代产业发展战略,支持鼓励各行业协会开展块状产业品牌评选活动,构建形成具有区位优势的地方区域品牌,深化“中国泵阀之乡”“中国教玩具之都”等区域品牌建设。

专栏3-2: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区域品牌创新推进工程

²推动各领域区域品牌创建。以“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为抓手,通过“浙江制造”标准制定,在传统产业树立一批强势品牌,通过“品字标”企业认证,在特色产业树立一批知名品牌。对强势品牌、知名品牌进行分级分类的政策扶持。

²推进传统和特色产业出口产品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企业走品牌兴企之路。对于具备一定品牌优势的民族企业,在自主品牌建设,诸如品牌战略、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品牌形象、品牌推广、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有力的辅导和支持。

²强化品牌传播与保护。利用对外展览、经贸会议、文化交流等城市或地方对外宣传推广的途径和机会,增加对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树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品牌管理标杆,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制定有关维护品牌、质量和市场秩序的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协会、社会、司法协同的品牌保护体系。

四、实现永嘉服务大提升

(一)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优品牌

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行业,扩大行业影响力。加快跨境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育强。鼓励“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文化”等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发展,支持企业开展设计创新攻关,提高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建设,推动境内外物流双向畅通,做强国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企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立足产业集群、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打造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如通过打造鞋服设计中心,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

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以高端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温州服务与温州制造互促共进。鼓励优质企业围绕产业链开展兼并、联合、重组,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在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科技金融、商务会展、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业“领军型企业、高成长型企业、上规模企业”重点企业培育库,结合“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百企上市计划”等实施,培育发展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按照“品牌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配套功能完善”要求,力争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两业融合试点企业。

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知名品牌。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品牌建设,着力推动“品字标浙江服务”。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标准化意识和品牌意识,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服务商标,申请具有显著性和独创性的企业商号、老字号。支持商业服务业企业参与“中国品牌日”等系列宣传活动,提升商业服务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发展品牌建设中介服务企业,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十四五”期间,在生产性服务行业培育一批通过“品字标浙江服务”认证的企业。

专栏4-1: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推进工程

²通过数字化、柔性化、集成化、共享化和平台化,积极打造两业融合的标杆典范,打造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

²推进服务业平台载体提质工程,整合提升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围绕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等方向,打造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配套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²着力发展教玩具、鞋服、泵阀等专业会展,培育若干个在国内和国际有影响力、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区域性展会。

²加快发展新兴产品的开发设计、适应性设计和集成化设计。提升发展世界温州人家园·时尚智造设计中心,提升温州设计的品牌影响力。

(二)实现生活性服务高品质供给

提升发展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等两大幸福产业。围绕按照打造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以全域旅游构建发展腹地,坚持文化为魂,不断提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质量内涵,不断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实施健康永嘉行动,顺应健康消费由单一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健康促进型转变趋势,充分释放永嘉医疗优势溢出效应,高水平打造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形成“医疗、康养、科教、智造”四位一体发展格局。

打造高能级消费平台。以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为目标,提质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以主城区相对成熟商圈为依托,引入大型标志性商业项目,鼓励现有商业载体优化业态布局,高标准打造都市核心商圈,高标准推动省级、市级特色商业街区、专业商业街区和特色美食小吃街区建设,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制定一批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力争到2025年重点服务业领域服务质量行业规范或标准全覆盖。

推进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坚持服务业“首位经济”不动摇,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突出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科技信息、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推动现代金融、智慧物流、现代商贸等流通服务创新转型发展,加快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房地产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精细化、高品质转型。加快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推广,加快服务业科技、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积极融入温州G104时尚走廊,发挥我县特色产业集聚优势,同步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打造永嘉时尚产业带。

强化服务业质效提升。实施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行动,健全完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配套制度,努力培育一批质量领先、管理严格、公众满意的服务标杆企业。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支持“品字标”企业品牌培育和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聚焦数字文旅、数字贸易、数字技术服务、生命健康服务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永嘉服务业品牌。

加强服务业企业培育。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型企业设立创新中心、区域总部等,支持本地平台型企业、龙头骨干企业等发展专业化服务。加快技术、业务、品牌和渠道等重点要素的整合优化,鼓励服务业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对创新兴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服务内容、业态、模式创新,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超10亿元领军企业。强化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服务业企业。

专栏4-2:生活性品质提升工程

²打造品质化、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迭代升级。加强服务质量监督,加快服务行业的先进标准研制,探索建立服务标准自我公开制度,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90%以上。

²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健全旅游市场智慧监管、联合执法及安全保障体系,规范旅游行业管理与市场秩序,旅游投诉办结率、涉嫌违法违规投诉“诉转案办结率”、督办案件办结率均达到100%。

²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做到县级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县级中医院和市属民营医院检查全覆盖,实现县级医院督查率100%,基层医疗机构督查率100%。形成以温医大附属医院和市级医院为引领,县三级医院为骨干的高水平医院集群。

²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破解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弱”不均衡问题,加快推进义务段学校标准化集团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²完善四级商业网点体系,积极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便民连锁店、仓储式商场、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不断提升生活服务业的数字化水平,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示范区。

(三)强化政务服务的高效率运转

1.全面推进政府数字化改革。

建设“整体智治”现代政府。探索推进全域数字化改革,推进党政机关谋划、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数字化协同工程建设,加快政府履职方式方法数字化系统性重塑,形成政府职能部门核心业务全覆盖、横向纵向全贯通的全方位数字化工作体系。以“互联网+放管服”为重点,完成公共数据平台2.0、政务服务系统2.0建设,让“数据跑路”取代“群众跑腿”,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闭环,实现“减窗口、减人员、提效能”,最大程度实现利企便民。聚焦“稳企业、防风险、促改革、惠民生”等重点领域,谋划推进一批跨部门、跨业务综合集成创新的标志性项目,大力推进便民利企“一件事”全流程改革,拓宽创新“一件事”办事事项,全面落实线上线下联办。以机关内跑网办平台为主抓手,拓宽平台应用场景、优化平台功能,持续推进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机关内部非涉密事项100%在网上办理,打造“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掌上治理之城”。

强化数字政府建设基础支撑。衔接温州“城市大脑”、“1158+X”架构,2021年建成一个运营指挥中心、一个数据中心,统筹推进跨部门、跨层级多业务协同综合应用;聚焦文旅、交通、社会治理、健康、教育五大典型场景,争取每年实施1个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创新示范应用。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支撑,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加快政府数据共享开放,迭代省级公共数据平台,为“整体智治”现代政府奠定基础。推进“去中心化”(去窗口化)改革,探索建立线上政务数据大厅新模式,实现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事项集成办、就近办,高水平打造“15分钟办事圈”。加快实施新创工程,推动政务云、政务外网改造升级。

推进社会、法治等领域数字化应用。聚焦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服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主线,推进党政机关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改革。强化数字社会综合应用,以“未来社区+乡村服务”为核心业务场景,建设场景化、人本化、绿色化、智能化的美好数字社会。打造“公共数据平台+中枢系统”双核驱动,推出“数字驾驶舱+业务调度台”操作系统,聚焦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雪亮工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等社会治理,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主动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新型治理形态。强化数字法治综合应用,以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综合行政执法体系、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为核心业务场景,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智慧化水平。

不断推进审批便利化。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重塑、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强化机关内部协同,优化政府对外服务,推动政务服务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加快推进机关“一件事”集成改革,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教育、医保、卫生、文化等领域一体化,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全省通办、长三角跨省通办,加快共建长三角“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体系和“一网通办”服务专窗。制定依申请事项办事指南标准,避免政务服务的碎片化,实现公共服务的整体性治理目标。

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府履职方式方法数字化系统性重塑,形成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核心业务全覆盖、横向纵向全贯通的全方位数字化工作体系。迭代升级温州城市大脑,支撑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运行,全面建成“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以数字化手段助推“一件事”集成改革,深化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AI温州”APP。全面推广应用浙政钉,持续深化机关内部网办平台建设,实现机关内部非涉密事项100%网上办理。高举改革大旗、传承改革基因,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努力争创改革开放新高地。

2.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建立便捷高效的要素交易机制,加快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创新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体制机制,深入实施泵阀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联动推进“互联网+”“标准化+”“大数据+”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全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基层商会改革试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建设,持续深化农村集成综合改革,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强化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推进“结构生财”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地方财税体系;探索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强用地“供给-监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

推进基层治理领域改革。聚焦基层治理现代化,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不断完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工作。坚持把精密智控有效嵌入社会治理,推进全科网格2.0建设,健全微网格动态排查机制,全面构建“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加快绘制县域综合安全风险地图,建成“空天地海一体化、部门数据一体化、二维三维一体化、预警决策一体化”的大数据库和应急管理数据中心。

强化公共民生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各项改革,在准入条件、人才支撑、融资机制、土地供给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积极打造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示范地区。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推动“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结合,实施未来学校建设、未来学生培育、未来课堂变革、未来教师培养、未来社区服务五大行动,着力打造未来教育体系。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医共体建设,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构筑多元、立体的医疗卫生体系框架。

五、促进永嘉工程新发展

(一)打造永嘉工程建造精品

强化工程高标准引领。鼓励企业加大标准化科研投入力度,提升先进技术标准研制能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和企业制定先进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鼓励企业确立适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产品和装配施工标准,提升标准化建造水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交流合作,组织开展重点领域国内外标准比对,加快适应国际标准通行规则,推动先进标准转化和推广应用。强化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促进实施标准取得实效。

加快推进工程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优势的大型骨干建筑企业,支持建筑企业向产业化、工业化、数字化转型。引导建筑企业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挖掘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永嘉建造”品牌,支持建筑企业跨区域发展,打响“永嘉建造”品牌。健全优质优价、差异化管理等工程质量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詹天佑奖”“大禹杯”“钱江杯”“瓯江杯”等各级优质工程奖,鼓励建筑企业参与各级政府质量奖评选活动,提高建筑企业对品牌建设的重视度,打造精品力作。

(二)筑牢工程安全底线

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首要责任和竣工验收的主体责任,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严格落实工程质量保修责任,加强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强化施工单位主体责任,推行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严格执行工程质量责任标识制度,实现工程质量责任可追溯。强化个人执业管理,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建立房地产行业的诚信机制。房地产行业协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建立房地产诚信制度,加快房地产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严格监督执法。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勘察设计环节源头把控,强化工程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施工安全条件审查。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式和“互联网+监管”模式。支持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推行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制度。试点开展住宅工程业主体验制度,探索建立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建立保修期内工程质量投诉处理、纠纷协调等机制。引导相关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行业约束与惩戒机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力度。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的违规行为,如虚假广告、质量安全等违法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以便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及财产安全。

推动监管模式创新。大力推进建筑行业信息化监管,用足用好浙江省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平台,加快推广使用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推行违法违规行为记录制度,及时公布相关建筑市场主体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结果等信息,并与相关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加快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建筑市场主体失信黑名单制度。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和抽测,提高监管效能。

(三)推动永嘉建造创新

加快建筑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建筑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加快先进建造设备、智能设备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建筑业新技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关键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工程建设专有技术和工法,以技术进步支撑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发展。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以及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提升建筑业信息化水平。

专栏5:“永嘉工程”品质提升重点工作

²加快推行绿色建造方式。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鼓励使用绿色建材,推进绿色施工,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质量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动金融支持绿色建造发展,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开展绿色建筑保险。加快推进设区市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建设。

²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全面推行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工作,加大钢结构在高层住宅、农房建设、危旧房改造等领域推广应用。政府投资的新建公共建筑以及市政桥梁、轨道交通、交通枢纽等市政设施建设项目优先采用钢结构。在防灾减灾领域和临时建筑中推广使用模块化钢结构建筑。  

²着力强化建材质量管理。落实国家建材质量责任追溯机制及缺陷建材产品响应处理、信息共享和部门协同处理机制,加强联动监管,落实建材生产单位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并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鼓励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和施工安装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对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幕墙部件实行驻厂监造制度。

²推行工程担保和质量保险。加快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担保制度,全面改革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制度。推进工程质量保险试点,培育工程质量保险市场,完善工程质量保修机制,防范和化解工程质量风险,维护建筑物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²数字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浙江工程云建设,加快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推进建筑机器人与建造技术的结合应用。参与全省一体化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积极拓展数字监管应用场景,以数字赋能提升工程建设领域整体智治能力。

六、绘制永嘉生态环境最美画卷

(一)提升优质生态环境供给

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大力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加快培育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新增长点,延展绿色经济产业链。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资源要素综合利用效能。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积极探索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土地利用模式。加快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清洁化。围绕浙江省总体部署,研究制定永嘉县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达峰目标、路线图和配套措施。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探索开展绿色生活方式地方立法,制定绿色生活方式地方标准,推动建立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打造多层级应对气候变化试点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和自发引导,促进市民在“衣食住行用育游养”全领域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碳中和实践,鼓励推广应用“碳标签”。永嘉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位居全市前列,但传统产业依然占较大比例,未来五年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持续压力。因此,“十四五”时期,永嘉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巩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成果,建成美丽中国的永嘉样本。

永嘉生态本底得天独厚,绿色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五年须坚持保护优先。一是强化生态保护。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楠溪江饮水工程、瓯江水源保护、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龙湾潭水土保持、四海山水土保持、五星潭水土保持等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理清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正面清单,实现一条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各类自然生态要素保护与修复为重点,落实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治理和保护措施,优化形成“三横、两纵、一屏障”的生态安全格局,其中“三横”为北部的大源溪向东汇至楠溪江并延伸至大宫溪、中部的黄坦溪向东汇至楠溪江并延伸至花坦溪、南部的瓯江沿岸生态廊道;“两纵”为由县道黄山线-碧徐线、诸永高速公路所构成的以南北方向为主的生态廊道;“一屏障”为永嘉县西北部山区包括楠溪江和小楠溪等河流的源头及上游区域。二是强化生态治理体系。推进污染清零攻坚。坚持以环保督察整改深化污染治理,推动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清废保卫战、环保基础设施提升五大攻坚战,建设清新空气示范县、全县域“污水零直排区”。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切入点,加快建设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城镇污水管网和污水零直排区等项目,建成县餐厨垃圾处置中心、县垃圾焚烧发电厂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污水、垃圾、危废等处理能力,实现全县危险废物、污泥、生活垃圾(含农村)无害化处置率100%,并同步做好设施运维“后半篇文章”;全力深化环境整治。实行环保风险常态化、网格化、全程化监管,动态建立全县污染数据库与污染地图,零容忍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深化“四边三化”工作,持续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行动,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大力推进节地生态葬法改革和四边区域坟墓生态化改造。实施好《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

生态环境供给还体现在制度供给方面,一是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制度。谋划申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寻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借鉴。推行生活垃圾处理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开展用能权、排污权、林业碳汇、水权等交易。加快楠溪江、小楠溪流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二是健全生态环保长效机制。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目标要求,试行差异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和绿色考核办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高于25%。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工作。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落实环境监管体制垂直管理改革工作,全面贯彻“双随机”制度,深化“河长制”,健全环境新闻发言人制度。

(二)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坚持保护为先、美丽为基,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责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全面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确保生态底色永不变色、永不褪色,全力打造美丽温州“北窗口”,高水平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深化环境综合治理。

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水资源保护、管控与节约,严格实施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评估和节水灌溉“四个百万工程”,抓好工业、城镇和农业节水,全力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以“美丽河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载体,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五水统筹”,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水,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健康逐步恢复。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系统推进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治理,加快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

专栏6-1:补齐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短板  

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提升。开展城镇和工业集聚区(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管网新建、改造和提升,五年建设改造城镇污水配套管网60公里以上。开展城区排水管网整治行动,基本解决城区排水管网破损、淤积和雨污混接、错接等问题。到2022年底,全县18个镇街全部建成“污水零直排区”。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新、改、扩建和提标改造。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13座。完成永嘉县桥头南片电镀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永嘉县益企污水处理有限公司2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提升整治工程,确保园区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固废处置能力缺口补齐。打造全县危废处置“适度富余,适度竞争”的格局。  

2022年底前补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建筑垃圾等处置能力缺口。  

2.拓宽生态转化渠道。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应用机制、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生态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生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异地转化模式,提高生态搬迁差异补偿标准,打通生态价值产业实现路径,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GDP转化率。以源头村为样板,全力打造“零污染村”生态旅游带的“千万工程”升级版,到2025年建成“零污染村”5个以上。

专栏6-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可探索路径

价值核算评估应用机制。完善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科学核算生态产品价值,探索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构。制定生态产品政府采购目录,探索政府采购生态产品试点。  

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探索公益林分类补偿和分级管理机制。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探索建设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立企业和自然人的生态信用档案、正负面清单和信用评价机制。完善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体系。  

生态价值产业实现路径。创新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产品研发和核心产品库。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大健康产业。实施“花园云”大数据工程。

生态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培育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生态产品区域标准体系。培育第三方生态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多渠道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

生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强化精准帮扶,提高生态搬迁差异补偿标准。构建综合交通、人才科技支撑体系。推进开放合作交流,与经济发达地区合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异地转化模式。  

七、强化质量基础体系

(一)提升计量供给能力

夯实计量基础设施。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高能级计量标准装置建设工程,提升重点领域量值数据质量。完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和改造升级。在教玩具、泵阀、鞋革等领域建立一批高水平产业计量测试平台,推动与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融合发展。依托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浙江省分中心,加快推动计量大数据规范化建设和创新应用。大力发展计量校准测试服务业,培育一批本土品牌校准机构。

提高计量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计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保障作用,提升计量服务国家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和民生保障能力。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计量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产业链、全量传链、全寿命周期”计量测试服务。实施“优化计量、提质增效”企业帮扶三年行动,引导企业完善先进测量管理体系。开展县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行动,提升强制检定保障能力。加强能源资源计量,开展碳排放测量、大气环境、大流量等先进测量技术研究和探索,组织高耗能行业能效对标和节能诊断,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发展。

专栏7-1:计量领域重点建设项目

“互联网+”计量服务平台。依托温州市计量检测动态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在线业务查询、证书/报告验伪、计量器具托管以及技术咨询等多项服务,提高计量检测服务效能。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在食品安全、节能环保、交通运输、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新建和改造提升高准确度、高稳定性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产业服务能力。依托温州市先进的电磁兼容、几何量精密测量、声学及液体流量计量检测专业实验室,浙江省电工仪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计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揽子工程。

(二)提高标准服务水平

夯实标准化技术工作基础。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支持承担国家、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强化标准化科研水平,支持各类标准化科研机构开展标准化理论、方法、规划、政策研究。依托温州质量标准馆,加强与温州质量标准馆与国家标准馆和省标准馆的馆藏资源共享,加强与温州市标准化创新服务平台合作,推动与国际标准组织、国外标准机构的标准信息资源交换合作。

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依托标准化研究机构,鼓励各类社会团体提供标准化服务。加快培育一批标准化专业咨询机构,鼓励建立标准化服务产业联盟,增加标准化服务市场有效供给。推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品牌、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领域融合发展。建立标准化服务良好行业规范,制定能力评估、服务质量评估等相关标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十国”等重点贸易国家,深化重点贸易领域标准化研究,提升标准化服务国际贸易能力。

专栏7-2:标准领域重点建设项目

²技术机构建设。强化标准化研究机构能力建设,加强与温州市标准化科学研究院、温州市标准孵化基地等平台的合作,依托其服务能力,提升相关能力。

²信息平台建设。依托温州市标准化创新服务平台,建立标准信息资源库,实现全县标准化业务工作“一网通办”,提供标准标准化信息服务。依托温州市WTO/TBT预警信息系统,提供WTO/TBT信息的通报与咨询、预警信息发布、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的评议工作。

(三)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

着力提升检验检测能力。重点围绕系统流程装备、鞋革、教玩具等产业发展布局,努力打造产业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国家阀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国家级教玩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鼓励各级质检中心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实现由“检验检测型”向“科研创新型”的飞跃。加大检测装备投入和技术改造,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我县产业和企业“卡脖子”检验检测技术。加强绿色包装材料、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鞋服产品重点化学物质等的质量安全监管支撑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检测能力。

提高检验检测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加强“产学研检”协同,推进质量基础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及重点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加强全县检验检测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规范行业监管,推进行业自律,营造良好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环境。深化检验检测“最多跑一次”改革,用足“浙里检”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检验检测服务全程“一网通办”。

(四)优化认证认可服务供给

加大高品质认证供给。高水平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提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质量。加快探索建立数字服务、信息安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认证认可制度,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认证体系、产品。加快“丽水山耕”“瓯越鲜风”等农业公共品牌认证,扩大有机产品认证群体。推动民宿服务认证,探索开展养老服务认证体系研究。加快绿色产品认证拓点扩面,推动与绿色制造采信互认,扩大绿色包装、绿色建材认证。

推进认证认可开放合作。深化检验检测机构“证照分离”改革,逐步实现资质认定范围清单管理。进一步优化CCC免办流程实施自我承诺模式,推进“自我承诺、自动填报、自动获证”贸易便利化措施。探索深化“一次认证、多国证书”国际合作。推动检验检测项目和认证项目国际互认,争取形成一批国际认可的重点实验室和认证项目,为永嘉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国内市场提供“通行证”和“信用证”。鼓励支持国内机构拓展国际业务,积极参与和主动引领认证认可国际标准、规则的制定,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认证品牌。

八、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一)加强重点领域质量监管

健全食品药品、农产品、特种设备、重点消费品等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质量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依托数字化智慧监管系统,提高行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强新消费领域质量规范管理力度,压实电商平台主体责任,规范电商消费领域。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严肃查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突出建设单位首位责任,落实施工单位主体责任,强化勘察设计单位源头把控。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质量管理,推进多方协同预警与联动治理,提升公共安全共管共治能力。

(二)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创新质量信用监管机制。全面推行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完善质量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共享机制,聚焦重点监管领域,推进企业信用风险预警与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融合应用,科学应用“通用+专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对产品、企业、行业实施差异化监管,提高监管资源应用效率和监管精准性、靶向性。推行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建立质量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加大联合惩戒力度,强化信用约束。

深化质量安全预防机制。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质量协同监管机制。完善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理制度。加强对产品、工程、服务、环境领域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完善风险预警、技术支撑、智慧监管和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推进特种设备分级分类评价和安全防范三项制度。严格落实重点产品市场领域预防、实施应急专项风险监测,推动食品、药品领域重点筛查、预防机制。严格落实产品抽检、信用评估信息定期发布,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质量欺诈、经营失信的监管侦查防控能力。

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明确质量主体首负责任,鼓励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重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深入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高风险产品监督抽查和缺陷产品调查,推进追溯信息互通共享,完善追溯链条。健全假冒伪劣与不合格产品举报制度,加快探索严格产品责任和惩罚性赔偿制度机制。严肃处理重点领域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加强实体市场、网络市场违法查处力度和质量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实行质量违法违规联合惩戒,全面提升质量欺诈、经营失信、污染排查等领域监管侦查防控能力。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完善互联网司法新模式,构建一站式网上诉讼服务和司法公开体系。

(三)构筑数字安全监管体系

深化数字技术和质量管理全面融合。把数字化贯穿到安全监管全领域全过程全周期。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和部门、乡镇(街道)等多层级联动的质量治理“数字驾驶舱”,推动质量治理模式从被动式、应急式向主动式、预警式转变。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动态监管信息采集与应用,加快推动质量管理数字化向“数字质量”演进。创新数字化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品牌建设方法,打造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

拓展应用数字监管新场景新技术。推动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食品药品、

跨境电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产品追溯等领域的运用,运用网站对接、穿透式监管、卫星成像等技术,提升政府在质量欺诈、污染排查等领域的监管侦查防控能力建设。

九、健全社会多元质量共治格局

(一)共建合作营商环境

以“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为抓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保护民营企业家的权益。打造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激发主体活力、营造公平环境、优化竞争环境,探索建立为侨服务“全球通”中心、海外服务点及海外远程服务协作系统。探索建立民生档案跨区域互认互通标准体系,建立信用惠民便企产品互认机制。

实施营商环境便利化行动。聚力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2.0版,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创新政务服务理念,全面落实政务服务2.0建设,全方位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实现政务服务效率最高、流程最少、收费最低。规范中介服务执业行为,创新中介服务方式。到2025年,营商环境便利度达90%,全面打造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营商环境。

专栏9-1:营商环境便利化改革任务

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实现常态化企业开办全流程“一日办结”,办理手续不超过3个,办理时间不超过3天。

提升“办理建筑许可”便利度: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审批实现“最多80天”。

提升“获得电力”便利度:低压接入办理手续不超过2个、办理时间不超过15天、办理材料不超过2件。

提升“获得用水用气”便利度:获得用水用气办理手续均不超过2个、办理时间不超过3天。

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不动产登记办理手续不超过2个,办理时间不超过3天,提交材料不超过3件。

提升“纳税”便利度:全年纳税次数压减至6次,纳税人综合网上办税率达90%以上。

(二)融入“双循环”格局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着力畅通市场和要素循环,充分释放城乡消费潜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大力促进消费转型升级、贸易结构优化、开放步伐加快,不断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整合打通内外联动的永商网络渠道,鼓励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实施网上拓市场系列行动,建立一批产地直播基地,提升永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和网上市场份额。鼓励制造企业与国内大型流通企业、大型电商企业合作,通过引厂进店、产品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产销合作深度和粘性。引导外贸企业发挥优势,对接国内消费需求,对标国际生产标准,积极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业务,扩大出口商品国内市场。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海西经济区建设,积极嫁接大花园、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及义新欧班列等平台。

专栏9-2:“一主五副多点”现代物流产业布局

“一主”。聚焦黄田片区乐清湾铁路支线货站、韵达浙南(温州)快递电商总部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综合服务型物流中心。

“五副”。包括枫林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瓯北工业物流副中心、乌牛水陆联运配送中转站、桥下配货中转站、沙头配货中转站等五个片区配送集散中心。

“多点”。依托企业、镇村、社区(小区)的物流资源,构建数量多、布局优的末端配送节点网络。

(三)探索创新多元主体治理模式

坚持社会多元治理理论,构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新型质量社会共治格局。加强质量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吸纳多方主体参与质量治理,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深化行业协会质量共治改革,提高行业协会质量共治的能力和水平。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依托优质企业建立省市级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作用,扩大市民监督团规模,联合监管部门对质量、安全、环境等问题进行监控。利用高等院校优势,开展质量课题研究,组织质量管理、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等教育培训。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区域配置,全力构建要素丰足、载体发达的“一核引领、五平台联动、多点支撑”协同创新空间新格局。加快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园区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壮大创新产业,全力打造高端要素溢出的承接地。精心打造瓯江北岸科创走廊,加快科创走廊重点区块建设,持续提升科创走廊创新能级,实现科创走廊与沿江产业带联动发展。持续办好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永嘉分会,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落地永嘉。

专栏9-3:“一核引领、五平台联动、多点支撑”协同创新新格局

一核引领。把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全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全力推进以东瓯工业园区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园区提档升级,努力打造全县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者和带动极。  

五平台联动。三江街道以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主要创新平台,培育科创服务功能;桥头镇以钮扣拉链综合体为主要创新平台,拓展新兴产业布局;桥下镇以教玩具小镇为主要创新平台,建设“时尚智造之都”;黄田街道以飞地承接总部为主要创新平台,发挥创新枢纽作用;乌牛街道以物联智造小镇为主要创新平台,培育物联智造产业。

多点支撑。针对创新研发、创新服务、产业孵化、人才培育等重点领域,布局建成一批特色载体、项目。

(四)培育传承质量文化

延续质量立县传统和永嘉质量文化基因,让“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质量精神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导向。全面开展质量宣传,以2021年中国质量大会在浙江召开为契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全民质量意识。实施质量文化建设工程,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企业秉持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积极开展质量知识普及教育。加快推进青少年质量素质提升行动,积极开展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创建活动,打造集知识讲解、现场观摩、动手实践、互动交流等为一体的质量教育公益性实践平台。

(五)坚持质量人才培养

持续推进质量教育,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推进标准化与质量管理领域专业建设。广泛推广质量标杆企业先进经验,引导企业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探索开展质量、标准、检测等领域人才培养,建立专家库。筹建首席质量官联盟,开展首席质量官培训和交流学习。充分利用和依托质量学堂专家库资源,开展“质量专家进现场”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辅导切实解决企业质量难题。另外,建立阀门、教玩具工程师评审制度,加大相关行业的质量人才培养力度。

(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健全新型知识产权支撑体系,构建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一体化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大数据库、知识产权专家库,促进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共享。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深化知识产权“跑一地”和“一件事”改革。

(七)融入长三角质量合作。

大力推进长三角地区特色产业质量提升项目建设。携手举办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深度参与数字长三角建设、长三角标准体系建设。协同推动长三角质量品牌一体化发展和完善跨区域质量品牌发展联动机制。积极参与长三角质量资源要素一体化工作,创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示范基地。共同编制长三角产业地图,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建立人才一体化评价互认体系。抢抓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契机,发挥温州系统流程装备科学研究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利用华为、国家级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等优势资源,大力推动各行业重点实验室发展。“十四五”时期,力争建成省级以上重大科创平台3家以上。

专栏9-4:“4+X”产学研合作平台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4+X”产学研合作平台。持续提升温州系统流程装备科学研究、兰理工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兰理工温州研究生分院、杭电永嘉教玩具创新院四大平台建设,大力引进浙江理工大学创建永嘉研究院,创建兰理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谋划引进兰州理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温州分中心、中国科技开发院、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钮扣、拉链技术研发中心等相关科研平台。   另外,要充分发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嘉分院的作用,加强相关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4+X”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进系统流程装备、鞋革、教玩具、钮扣拉链四大省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升发展,努力把系统流程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成全省标杆,力争鞋革、教玩具、钮扣拉链等三大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档升级。推进物联智造小镇等平台牵头创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同时,加大行业协会质量共治机制。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以永嘉县县长为组长的县质量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县级部门推进本规划落实的分工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乡镇(街道)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主要任务,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本地区的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层层建立质量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二)强化政策扶持

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围绕本规划目标,健全相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政、人才等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导向作用,加强对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品牌、认证、检验检测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经费保障,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投入,共同支持质量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三)营造质量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媒介、行业组织、群众团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普及质量法制知识,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借助“质量月”“世界标准日”“世界环境日”“国际计量日”“中国品牌日”等活动载体,创新开展参与式、体验式群众质量活动,不断增强全民质量意识,提升公众质量素养,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关心质量、提升质量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评估考核

建立本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对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主要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及时评估总结,对评估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将质量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质量工作督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依据。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办、政协办,县人武部,县法院、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新闻单位。  

永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30日印发

政策解读地址:http://www.yj.gov.cn/art/2021/12/30/art_1229154641_199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