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
信息公开元数据
|
|||||||||||||||||||||||||||||||||||||||||||||||||
2004年永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三带两极一目标”战略构想,努力克服要素瓶颈制约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信贷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 综合 2004年,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105.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3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8亿元,下降1.7%、第二产业增加值66.06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34.45亿元,增长12.4%。第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3:63.5:31.2调整为4.8:62.6:32.6 ,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稍有下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则有所提升,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向合理化趋势变化。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为11909元,增长10.8%。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9831元/人,比上年提高13.6%,其中第一产业3147元/人,提高7.3%;第二产业42373元/人,提高6.1%;第三产业16008元/人,提高20.9% 价格水平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7%,工业品出厂价格和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3.6%和14.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集群规模不够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不多,煤电油紧张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原材料、农资等价格涨幅较高,给部分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社会保障任务依然很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仍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强。 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二、 农业 2004年,全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努力克服干旱、台风及“禽流感”等自然灾害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农业损失降到了最低。200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80374万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下降5.7%。 农业情况。粮食播种面积继续下降,但减幅趋缓。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0.34万亩,比上年减4.3%,其中粮食面积33.52万亩,比上年减1.48万亩,下降4.2%,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03年的66.9%下降到66.6%,降低了0.3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10.4万吨,减0.59万吨,下降5.4%,其中早稻0.56万吨,晚稻6.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下降8.6%;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1.3万亩、总产量13.16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1.0万亩和1.5万吨,茶叶、药材、果用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加。 林业情况。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和生态建设,限制林木采伐量,其中木材、毛竹采伐量分别由2003年的3.03万立方和39万根下降为2004年的2.64万立方和12万根,致使林业产值比上年下降较多。全年共完成零星植树20万株,当年新增育苗面积133亩,迹地更新面积3582亩。林产品比去年有所增长,竹笋干产量达到410吨,比上年增加30吨,板栗645吨,比上年增加18吨。 牧业情况。受“禽流感”疫情影响,家禽饲养损失较重、下降明显,生猪生产结构性波动比较明显,羊、兔稳步发展;畜产品产量略有下降。年末,生猪存栏14.05万头,比上年下降3.3%,家禽存栏120.04万只,下降23.7%;全年生猪出栏18.29万头,家禽出栏319.07万只,比上年分别下降7.6%和15.5%。全年肉类总产量为19365吨,比上年下降7.1%。 渔业情况。受干旱和台风双重影响,水产养殖损失较大,全年渔业水产品总产量2373吨,比上年减产213吨。其中海水养殖4吨,与上年持平;内陆养殖2035吨,比上年减少120吨,下降5.6%,其中稻田养鱼面积9.09万亩,比上年增加0.17万亩,产量1310吨,比上年减少204吨,山塘、水库等养殖面积0.91万亩,比上年略减0.01万亩,产量725吨,比上年增加84吨;内陆捕捞334吨,比上年减少92吨,下降21.6%。产量呈现“一增二减”的态势。 三、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7.53亿元,同比增长38.4%。共实现工业增加值5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0%,其中规模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9.95亿元,比上年增长44.3%。2004年全县工业企业经营状况继续好转,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64.89亿元,同比增长38.56%,利税总额20.54亿元,同比增长43.11%,其中实现利润13.36亿元,同比增长48.6%。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考核综合得分为 213.58分,同比提高16.56分,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4.4分,列全市第1位。从各项指标来看,除产品销售率比去年略低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和提高。总资产贡献率为21.37%,同比提高1.79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8.49%,同比提高15.36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为2.81次/年,同比提高0.02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87%,同比提高0.6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2646元/人,同比提高9136元/人。亏损率为0.49%,同比下降1.17个百分点。户均盈利由去年的226万元上升至316万元。企业利润、利税增幅分别高于生产增幅10.2和4.7个百分点;我县支柱产业中服装制品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是泵阀制造业)盈利较佳,其利润和利税的增幅分别为:52.7%、50.6%和51.9%、50.6%。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8.8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全县现有建筑企业23家,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二级资质企业有9家。2004年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34.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本年新签订合同额21.86亿元,比上年增长66.0%。全年共完成建筑业产值19.12亿元,比上年增长9.9%,竣工产值14.62亿元,比上年增长6.2%。施工企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0.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4%,房屋竣工面积达到63.14万平方米,竣工房屋价值5.5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533万元,工程结算税金总额6042万元。 四、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平稳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9.67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限额以下投资完成额6.63亿元,下降25.8%。 房地产开发过热现象得到抑制。2004年,全县房地产计划投资和完成投资比上年均有下降,但房产销售依然火爆。2004年,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30家,计划投资5.23亿元,比上年减少2.1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29亿元,比上年减少1.99亿元;施工面积109.86万平方米,同比略有增长,竣工面积26.9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7.0%;实际销售面积22.25万平方米,增长69.1%,实际销售额6.79亿元,比上年增长97.7%。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县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7项,列入省市重点工程11项,总投资162.04亿元,其中续建工程11项,新开工16项,累计完成投资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1%。浦东至石介下隧道工程、瓯北客货运综合站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金丽温高速公路永嘉段、县城防洪工程、永建路北段旧城改造、永嘉中学迁建工程、温州东瓯工业园区、瓯北大道进展顺利。在新开工项目中,41省道瓯北至沙头景观工程、县城供水管网工程、104国道永嘉段改建、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永嘉段、诸永高速公路永嘉段、县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等11个工程项目均按计划推进。 五、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6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6.13亿元,比上年下降10.7%;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9.53亿元,增长13.7%。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56亿元,增长10.3%;餐饮业零售额4.26亿元,增长2.2%;其它行业零售额1.84亿元,下降1.6%。 商品交易市场保持稳定。2004年末,全县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8个,其中超亿元市场2个。实现成交额2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22.67亿元,增长1.7%,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2.59亿元,比上年增长5.3%。 六、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8761.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9.1%,其中,出口总额7809.61万美元,增长86.7%;进口总额951.87万美元,增长34.1%。今年共有15家生产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累计已达112家,自营企业完成出口额5995.79万美元,同比增长112.1%。利用外资平稳增长,2004年共批准外资项目9项(包括增资项目),合同外资194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4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1.3%和14.6%。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扩大。2004年全县新批境外企业4家。带动出口1200万美元,到目前为止我县累计在境外设立7家办事处、6家销售子公司。 七、 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321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8.2%,其中公路23208万吨公里,增长11.7%;水运18600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21.3%;全年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813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55346万人公里,增长12.5%;水运2790万人公里,增长10.7%;全县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0万吨,比上年下降4.7%。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为943.58公里,金丽温高速公路永嘉段一直实现无障碍施工可望提前建成通车;诸永高速公路已通过初步设计会审,可望年底破土动工;温州绕城高速北线也正紧张进行前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楠溪江大桥至瓯北高架桥(瓯北山背段)正紧张施工,很快将建成通车。“乡村康庄工程”:完成通乡公路改造27公里,路面硬化99公里;通村公路开工建设1200公里,完成442公里,惠及38个乡镇,131个行政村。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28亿元,增长2.7%;电信业务总量4.16亿元,增长17.0%。全年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9.23万门,本地电话用户21.53万户,增长15.2%,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1.5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5万户,增长10.5%。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每百户83.95部,移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32.16部。国际互联网用户数4.19万户。各类数据通讯端口50609个,比上年增长119.7%。 旅游业平稳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5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其中,国内旅游人数52.47万人次,增长1.6%;接待境外游客0.13万人次,下降18.8%。2004年完成了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大纲和方案,完成了岩头、枫林两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和黄南古村落群的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永嘉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举行第五届楠溪江文化旅游节和楠溪江邮票首发式,开展风景资源保护宣传周活动。 八、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4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00280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847万元,增长16.0%;地方财政支出61785万元,增长11.3%,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21232万元,增长15.7%,科技支出875万元,增长9.8%,支农支出4886万元,增长11.0%。 金融机构金融存贷平稳增长,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现金净投放量减少。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6.40亿元,比年初增加8.83亿元,增长10.1%,其中银行存款余额增加4.43亿元,增长6.1%;各项贷款余额74.96亿元,比上年增加13.74亿元,增长23.2%,其中国家银行贷款余额增加9.97亿元,增长20.2%。在新增存款余额中,机关团体存款新增1.88亿元,居民储蓄存款新增2.96亿元;在新增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增加11.90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增加1.83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6.89亿元,比年初增加2.96亿元,增长5.5%,全县户均存款已达2.22万元。年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26亿元,不良率为1.68%,同比下降2.95个百分点。2004年,全县金融机构现金收入670.11亿元,现金支出685.304亿元,投放量为15.19亿元,比上年减少2.6亿元,下降14.6%。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9281万元,比上年增长56.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838万元,增长7.9%,人寿险保费收入13444万元,增长95.5%。已决赔款6662万元,比上年增长69.0%。 九、 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认真实施“科教兴县” 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教育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4年全县共有幼儿园199所,在园幼儿20021人;小学共183所,在校生68547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98%;普通中学69所,在校生47711人,其中普通初中56所,在校生32712人,学龄人口入学率99.7%;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6%。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壮大,2004年全县拥有小学专任教师2939人,比上年增加94人;中学专任教师3060人,比上年增加107人;幼儿园教职工1404人,比上年增加52人,其中专任教师1065人,比上年增加96人。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师数分别为4.3、6.1、5.1人。 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全县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21232万元,同比增长15.7%,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34.4%,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年内新增校舍总面积27953平方米,学校藏书162.53万册,中小学配备计算机4863台。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下达科技计划项目三批70个,投入科技三费720万元,其中工业科技项目26个,投入资金280万元,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9个,共获得上级经费补助770万元,其中工业项目18个,农业项目18个,分别获科技经费647万元、123万元。本年度经登记的科技成果13项,全年获得专利授权150件,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5项,合同金额4819元。200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家,市级5家;年末止,全县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6家。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共获得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项,其中宣达集团的“耐强腐蚀稀酸泵”列入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省级以上新产品11项,其中国家级2项。 人才引进渠道拓宽,人才培训工作加强。2004年,共引进各类人才871人,其中高中级职称148人。全年初定专业技术人员524人,聘任专业技术人员301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75人。 质量技术监督得到加强。2004年全县有19项产品获得国家免检称号,有3项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 12项产品获浙江名牌称号,16项产品获温州名牌称号,品牌综合排名居全市第一。全县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2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210台件。 十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系统各类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演出263场, 观众达20 多万人次。2004年,永昆《杀狗记》参加全国第七届艺术节温州分会场暨温州市第九届戏剧节演出,共获13个奖项; 6个节目参加市十二届音舞节,共获一等奖5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0%;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0%。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0.35万户。2004年我县有线数字电视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县传媒产业进入数字化发展的新时代。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年财政卫生经费支出4078万元,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2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59个,预防保健机构2个;各类诊所47个,卫生社区服务室21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918张,卫生技术人员181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56人。2004年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乙肝疫苗97.42%,卡介苗97.78%,糖丸96.7%,百白破96.9%,麻疹96.48%,孕产妇系管率为90.4%。儿童系管率为93.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0.4‰,新生儿疾病筛查率为67.8%。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4年,全年开展群众性各类健身活动 10多次,参赛人数5000余人,直接受教育群众达5万人;全县中、小学生达标人数10.07万人,达标率97.8%。全年参加市级运动比赛,共获51枚金牌,36枚银牌,40枚铜牌。我县运动健儿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10米气步枪世界冠军,并打破了原世界纪录,实现了永嘉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十一、环境保护 2004年,全县坚持“三并举、三并重”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继续实施“碧水、蓝天、绿色”三大环保工程,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有效推进生态县建设,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县环境保护机构1个,环保系统各类工作人员104人。2004年对全县81家企业进行限期治理,现场监督检查次数达6000多人次,受理环境治理违法案件259件,对23家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流量仪。全年污染源治理总投资2941万元,比上年增长43.5%,征收排污费897万元。全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719万吨,比上年下降10.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892万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为9吨,工业烟尘去除量1918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2%,烟尘控制区总面积9.3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2.96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有所控制。年末全县年末总户数25.65万户,总人口为88.6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4万人,女性人口41.52万人,年平均人口88.68万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1.8%。2004年全县出生人口12364人,其中女婴5455人,人口出生率为14‰,比上年下降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4874人,死亡率为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年内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27:100人,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比。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全县计划生育率80.45%,比上年提高18.46个百分点,晚婚率52.49%,比上年提高3.63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4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5元,比上年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9%;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3.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8%。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35元,比上年增长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2%;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42.68平方米;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56.9元,增长11.3%。全县农村每百户拥有彩电达109台、固定电话70部、移动电话75部、计算机8.5台。 就业人数调减。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3.25万人,调减1.57万人,其中,城镇职工2.21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6.93万人;一产、二产、三产就业人员分别为 16.14万人、15.59万人、21.52万人。全年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50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525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403人,职业技能培训7435人,高技能人才培训45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9%。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4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6680人,其中参加农村养老保险6969人,企业职工参保人员41076人,比上年增加4518 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26900人,比上年增加3122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4856人,比上年增加4865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15123人,比上年增加5250人。救济福利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县年末实有社团数80个,拥有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865个,福利企业5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51个,各类社会福利机构27个,床位1005张,在院人数796人,比去年增加357人。全县共有各类优扶对象3593人,优待优扶对象1465户,优待总金额327万元,社会救济对象5000人,比上年末减少1623人,其中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292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9872人。慈善工作蓬勃开展,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480万元,福利企业全年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达60万元。 注:(1)2004年为普查年份,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仅是快报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