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溪下乡溪下村的金氏宗祠建于上个世纪初,是浙南革命委员会和第一支浙南红军游击队成立地旧址,也是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该建筑完成大规模修缮工作,在修旧如旧、百年传承中铭刻红色记忆、讲好溪下故事。 寻访红色印记 缅怀峥嵘岁月 走进金氏宗祠,古朴厚重的气息迎面而来。建筑坐西朝东,为两进四合院式布局,周围围墙用块石垒砌。木结构梁架,戏台为歇山式屋面,内设藻井,施斗拱,檐柱头出一跳承挑檐檩。据了解,金氏宗祠始建于400多年前,于上个世纪初翻新扩建。 1929年11月,西南和钟山两区84个村庄4000多名农民大暴动,中共永嘉中心县委因势利导,整编西楠溪各地武装农民队伍,11月19日,浙南革命委员会和第一支浙南红军游击队在金氏宗祠成立,为后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和红十三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今年79岁的村民金立法,他的父亲就曾是游击队的一名通讯员。“我爸爸以前告诉我,游击队是那天晚上在这个祠堂成立的。”金立法站在祠堂走廊上,详细地为记者介绍,“当时天下着雪,天井积了厚厚一层雪,屋顶都是白茫茫一片,大家身上的衣服穿不暖和,还砍了柴烧火取暖。天微微亮的时候,他们不敢在祠堂多待,就转移到了现在乡政府所在地后方的田里开会。会议结束后,马上出发去往10多公里外的黄皮,后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也是在那里成立的。每次信送到溪下,我爸爸都是走山路,绕路经过东坑、陈山头,把信到黄皮再回来。” 时光流逝,但红色精神永不褪色。如今在宗祠两边走廊的墙壁上,挂满了名为“血染的丰碑”的宣传展板,记录了那段峥嵘岁月。“虽然危险,但我爸爸说他不后悔。现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的很幸福。”金立法说。 遵循“修旧如旧” 还原建筑之美 今年年初,金氏宗祠修缮工程启动,施工方提前掀瓦检查损毁程度,召开技术交流会确定施工方案,并于2月8日正式进场。而开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采用“打牮拨正”工艺,对变形木构架进行整体纠偏加固。据施工现场负责人麻晓煜介绍,相较于其他工艺方法,“打牮拨正”可较多地保存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又能基本解除木结构存在的隐患。 随后,施工方对戏台、走廊、正厅、左右厢房等各处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进行修补、更换部分腐烂的木材,并进行做旧处理。与此同时,去除前几次修缮留下的现代化痕迹,将神龛后砖砌的墙壁还原为木壁板,将天井处的水泥地面还原为卵石地面……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风貌。麻晓煜表示,古建筑修缮要正确把握审美标准,而不是追求所谓的完美和华丽,一般遵循三个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例如正厅的挂落、屋檐下的木雕就是根据原来留下的痕迹去判断和恢复残缺部分的,所有经修缮的部位尽量与原有的样式、风格一致。 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从整体布局到屋顶上小小的一片瓦,都蕴含着古人造屋的智慧。“这是花边滴水瓦,在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可以防止雨水回流,以免侵蚀檐椽或渗入屋内;这是五层叠脊的做法,可以防止台风时屋脊的瓦片被吹走,起到压重作用……” 谋划乡村振兴 留住最美乡愁 宗祠不仅是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村民维系情感的纽带。溪下村党支部书记金建方告诉记者,金氏宗祠上一次修缮还是2006年,由当时的村老年协会牵头,共募集资金2万余元,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换破损的瓦片和木料。“100多年来,像今年这样大修还是第一次,村里人尤其是老年人心里都相当开心。宗祠修好后,我们雇了一个人专门负责卫生清扫,村两委也会定期过来检查。这座宗祠是祖先留下来的,又是那段红色历史的‘见证者’‘诉说者’,我们作为子孙后代应该保护好它。” 据悉,溪下村现有文保登录点6处。如何推进古建筑保护与管理工作常态化,通过盘活文化资源,助力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将是他们下一步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借着浙江省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工作和我县深入开展‘百家修百屋’行动的东风,此次金氏宗祠修缮工程提前竣工。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并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其发扬光大。在和平年代,要把村庄治理得更和谐、环境打造得更优美、产业谋划得更兴旺,让偏远山村也能实现美丽蜕变。”溪下乡党委委员刘建光说。 记者 周渊蓓/文 葛璞瑞/摄 实习生 杨承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