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永嘉动态

全市“微权力e监督”工程暨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现场会在永举行


为研究部署全市农村集体“三资”和基层治理工作,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工作水平,强化清廉村居建设,全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7月22日,全市“微权力e监督”工程暨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现场会在瓯北街道举行。市县领导陈浩、方向、王彩莲、张贤孟、林兴欢、潘剑永、张健及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分管负责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纪委监委机关、农业农村局、农商银行主要负责人,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分管负责人及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现场会。

会前,与会人员分两组先后考察了永嘉农村“三资”智慧监管云广场和码道社区清廉村居示范点。在永嘉农村“三资”智慧监管云广场,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我县“一网一云四平台”农村“三资”智慧监管系统,并对预警监督平台、审批管理平台、阳光交易平台进行演示,展示了“三资系统”如何为农村资产保值增值。该系统目前已覆盖全县541个村社,集“资金、资产、资源”全面监管、审批线上监督、数据综合分析、风险实时预警、流转阳光公开等功能于一体,开启了“小微权力”智慧监督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在码道社区清廉村居示范点,与会人员观看了我县清廉村居建设情况展板,参观了社区双白专栏和便民服务大厅,听取了“一平台、一制度、一系统”的“双白”清廉村居介绍,并通过办公电脑、手机现场演示农村“三资”智慧监管系统如何在码道社区运用。据悉,我县把规范农村“三资”监管作为治理农村微腐败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牵一发动全身之举,以微权力e监督为切入点,创新推出农村“三资”智慧监管系统,形成了制度规范化、管理信息化、运作阳光化、监督立体化的三资管理工作格局,有效堵上“微腐败”的漏洞、筑牢“不能腐”的屏障。该系统推出以来,成功实现群众满意度和信访举报量“一升一降”,荣获首届“基层清廉建设(浙江)十大创新经验”,先后获得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

在随后召开的会议上,县委书记王彩莲在致辞中介绍了前阶段我县农村“三资”智慧监管工作成效;永嘉、苍南、鹿城分别作经验交流发言。王彩莲表示,虽然前阶段我县农村“三资”智慧监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清廉建设任重道远、仍需努力。我们将以现场会为契机,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保持一马当先的领跑优势、放大全省率先的品牌效益,全力做好优化提升文章,努力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征程中提供更多的“清廉素材”、展现更多的“永嘉担当”。

市委副书记陈浩充分肯定了各地在“微权力e监督”和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他指出,农村“三资”智慧监管是加强基层微权力监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必须深化思想认识、抓好贯彻落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微权力监督特别是“三资”监管工作高度重视,务必要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上来,将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推进这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陈浩强调,农村“三资”智慧监管是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一项亮点工作,必须加快让试点变成示范、让盆景变成风景。要在清产核资上发力,理好全面入库入网的“一张清单”,及时查漏补缺,及时上传入库,及时开展核查;要在智慧监管上发力,建好功能完善的“一个平台”,流程要注重规范,数据要实时共享,管理要精准安全;要在建章立制上发力,完善公开透明管理的“一套机制”,完善阳光公开机制,完善要素流通机制,完善常态监督机制;要在人员培训上发力,建立业务素质过硬的“一支队伍”,在这次村社组织换届完成后,启动新一轮村干部培训工作,确保能熟练运用到位,人员力量能保障系统高效运行;要在实践运用上发力,取得助推基层发展的“一批成果”,一方面要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去,另一方面要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去,更好地助推农村发展。

陈浩要求,农村“三资”智慧监管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压实责任、统筹推进。要强化组织领导,市纪委、市农业农村局要牵头抓总,大力推进县乡两级“三资”管理机构、平台、机制等建设,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地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专班,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要强化督查指导,市纪委、市农业农村局要根据方案的时间节点要求,对农村“三资”智慧监管工作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各地开展好这项工作,各地要加强统筹协调、跟踪督办,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并纳入纪检、组织、农业农村等部门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各有关部门要依照职责做好配套服务,加强对系统运用、人员培训等各方面的督促指导工作;要强化推广宣传,市纪委和农业农村局要牵头做好基层创新举措的归纳总结工作,形成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要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和“三务”公开平台,广泛宣传农村“三资”智慧监管和清廉村居建设的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作者:厉定武 陈胜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