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14050/2020-175561 主题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瓯北城市新区(瓯北街道)
成文日期 2020-02-2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其他信息

瓯北城市新区(瓯北街道)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思路


一、2019年工作总结

2019年来,新区(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锚定目标不动摇,开拓创新求突破,围绕“瓯江北岸时尚滨江花园城市”发展定位,紧扣打造集“经济美、城乡美、自然美、生活美、人文美”等于一体的“五美瓯北”,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新区(街道)财政总收入26亿元,同比下降5.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17.26%;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84.55亿元,同比增长8.01%;限上贸易服务业销售总额154.04亿元,同比增长37.96%;限上贸易服务业零售额45.65亿元,同比增长51.28%;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同比增长15.24%;培育本土成长型总部项目签约23家,回归税收9646万元,成功完成省级经济开发区创建,荣获市级扫黑除恶先进集体。

(一)强化产业大转型,经济动能不断提升。锁定“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这一核心命题,深入开展“三服务”和“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累计解决企业各类问题78个、化解率98%,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信心明显提振。围绕打造“5311”现代制造业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落地永嘉鞋服时尚科技产业园等省“152”项目,泵阀展览交易中心、迦南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产业项目政策处理工作顺利推进,开工建设赛格、日益等五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凝聚合力成功解决安丰地块涉及的征地拆迁政策处理问题,顺利促使天正阀门、金以德电子等项目桩基先行开工,和三十大工业项目顺利结顶。新增境外上市企业1家、“小升规”企业40家,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2家、省“专精特新”培育企业161家,新增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家、省首台套2家。全面落实“亩均论英雄”差别化政策,完成亩均5万元以下企业整治112家,完成珠岙流程装备园、罗浮、塘头小微园主体建设,对接准入18家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小微企业。

(二)强化项目大支撑,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围绕“补短板、强基础、增优势”总基调,精准对接温州主城区建设,全力推进114个,总投资354.22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其中10亿元以上大项目9个,招商工作实际到位资金17.3亿元,呈现项目建设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强势劲头。青峰山项目前期坟墓迁移实现清零,慧中公学完成围墙圈建和场地平整,罗浮文旅中心正在进行方案设计优化,巴菲特金融大厦、堡一广场建成投用。以新规划瓯北纳入核心城区为契机,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3.55平方公里中心区块城市功能优化设计,举全区之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清水埠城中村改造一期05、06号地块建成投用,清水埠城中村改造二期、报喜鸟老工业区块挂牌出让,王家坞-前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顺利“清零”并启动挂牌,东方、蔡桥、岙儿垟城中村改造前期政策处理工作顺利推进。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河田西路等5条断头路,竣工水厂路、瓯北大道等路面修复工程。多渠道破解土地要素瓶颈制约,完成瓯北五星国有滩涂垦造水田二、三期项目总计607.77亩建设,成功清理转而未供土地280亩,完成率140%,供而未用土地500亩,完成率100%,实现土地出让金22亿元。

(四)强化环境大整治,城市面貌不断改善。结合“五美瓯北”打造,纵深推进全域环境大整治大提升“五大举措”(出台两个方案、开展九大行动、刚性执行“五长制”、实施“9510”计划,实行督查考核和三色挂牌机制),全面激发干部环境整治热情,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让软环境更“硬”,让“硬环境”更优。新建公厕3座,改造提升城市公厕11座,农村公厕15座,收回城市社区的失管公厕8座,完成双塔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码道“省放心农贸市场”创建,塘头、龙桥等7个垃圾中转站改造提升,建成投用青峰路建筑垃圾分类临时堆放场,金色海岸成功入选省级园林式居住区。狠抓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整治六类行业企业676家,完成8个社区截污纳管工程,新建污水管网(包括截污管)20公里,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完成1个,启动9个,完成王家坞污水管道应急修复工程。“拆违治危”保持高压态势,完成拆除违章建筑32万平方米,完成率114%,拆除城镇危房3处,农村危房9户,完成5处地质灾害回头看隐患点整治,开工建设清水埠城中村改造地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五)强化社会大治理,平安建设不断深化。针对消防安全隐患量大面广、风险化解压力居高不下等问题,高标推进全科网格2.0版建设,整合公安、行政执法等9个派驻部门102名专业干部入网格,将“问题排查”和“专业处置”相结合,力促“人员、力量”双下沉,“专业、效能”双提升。派驻以来,网格内隐患化解率提升到97%。全面开展出租房、合用场所、高层建筑、“厂中厂”等重点领域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累计整改147处“厂中厂”、1040家企业,整改率100%,实现消防火灾亡人事故“零发生”。深入开展河田、创新社区党建统领“五个一”社会治理创新工程试点,刑事治安总警情同比下降近13%,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得到中央督查组充分肯定。健全矛盾纠纷调处、稳控双包机制,成功化解市县督办件6件,新桥、蔡桥、码道等社区安置房历史遗留群体访问题5起,大自然、碧桂园等房地产领域的群体维权事件5起,以及顺利化解非正常死亡案13起,化解率100%。

(六)强化民生大保障,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80%以上的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网上办理。2019年行政审批总收件24.7352万件,总办件24.6727万件。受理交易项目84宗,完成81宗,“网上超市”服务项目25宗,总成交额约4746.55万元,节约金额约793.4万元。坚持公办扩容与民办提质“齐头并进”,大力度推进瓯北教育项目“16500”计划,瓯北三小迁建工程、六小二期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为瓯北教育领域注入“新鲜血液”。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开工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建滨江城市书屋,安丰、堡二、新桥、林垟等4个社区文化礼堂,成功举办“中行杯”时尚瓯北摄影比赛及篮球、象棋、老年人门球、武术等体育赛事。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举办文艺展演、送春联下社区、元宵节猜灯谜、知识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150多场次。移风易俗改革深入开展,不断强化青山“白化”治理工作,签订323份文明办丧承诺书,完成生态化改造26座坟墓,拆除新建、翻新坟墓65座,完成坟墓迁移3960穴。民生保障日臻完善。规范社会救助体系,新增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15户,32人,低保边缘户10户,25人。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完成ETC发行推广29174套。持续做好“登革热”防控措施,严防疫情暴发流行,辖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七)强化基层大党建,发展合力不断增强。精心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现4987名党员学习全覆盖、无遗漏,征集并解决各类“民生痛点”83件,梳理“9+4”专项整治问题24项并逐一销号到位,有力推动全街道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大学习、思想大洗礼、党性大锤炼、作风大改进。圆满完成全市首个“整街改社”工作,全程实现零非访、零涉稳、零舆情。做实融合发展“后半篇”文章,对所有两委干部过筛扫描,调整40名不适任两委干部,率全县之先实现主职干部“一肩挑”比例达到100%。并通过资产盘活,实现27个经合社年收入百万元全覆盖,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213亿元,同比增长5.22%。持续深化“红色领航”系列行动、两新组织“红色动力”工程,整转堡二软弱落后社区,撤销异常两新党组织21家,倾力打造五个党建示范点,推动基层党建提档升级。常态化推进正风肃纪专项检查,积极践行“四种形态”,坚决有力惩治腐败,运用“四种形态”提醒谈话3人次,通报批评14人次,诫勉谈话2人次。严肃纪律审查,立案16件,结案9件,其中警告3人、严重警告4人、留党察看1人、开除党籍1人。聚焦村级“三资”重难点问题,率全省之先打造农村“三资”智慧监管系统,实现村级集体资金收支无现金化,有效防范村级“小微权力”腐败,实现涉农村“三资”问题初信初访同比下降84%,社区干部涉“三资”违纪违法案件零发生。

二、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十三五”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瓯北转型跨越、精彩蝶变的关键之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围绕“瓯江北岸时尚滨江花园城市”的发展目标,紧盯产业提质、项目提速、环境提升、治理提效等重点工作,加快破解制约发展的现实短板,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全力当好产业转型提升、城市能级提升、社会治理创新三大模范生,着力打造活力之城、品质之城,美丽之城、幸福之城,和谐之城。根据上述总体思路,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以“千亿集群”为驱动力,做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对标“5311”千亿产业集群目标,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内涵,促进“做大经济规模、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三者完美融合,使瓯北成为永嘉转型发展的创新引领区,全力打造活力之城。

一是产业引领强实力。坚持以工业聚集化支撑跨越发展,全面实施瓯北泵阀产业提升四年行动计划,推动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谋划启动泵阀智能制造产业园、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为优质企业回归和发展谋出新空间,打造工业聚集发展的先行区、试验区、创新区。突出抓好永嘉鞋服时尚科技产业园等已落地省“152”项目续建工作,全速推进永嘉泵阀展览交易中心、迦南智能大健康特色产业园等省“152”申报项目和16个总投资约13亿元的工业项目建设。强势推进青峰山项目政策处理“清零”,加快引进标杆性、引领性项目,力争在2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上取得突破。

二是转型升级激活力。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型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深入实施传统优势制造业重塑计划、新动能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以泵阀、鞋服为代表的特色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时尚化改造,着力实现动能转换新突破,形成主导产业“脱颖而出、支撑大局”态势。抢抓数字经济变革的窗口期,引进培育网络经济、智慧物流、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全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坚持领军企业与成长型企业“双头并进”,壮大一批领军龙头、扶持一批单打冠军、做优一批补链主体、转型一批落后产能,持续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创新发展,加快打造活力迸发的企业成长链。

三是园区升级增动力。以挂牌省级经济开发区为契机,加快推进园区市政道路、地下管网、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承载力、爆发力。多元模式推进和三、安丰、裕泰等小微园建设,统筹做好珠岙流程装备产业园、罗浮、塘头等三个小微园竣工验收工作,完善生产、生活、生态配套,提升产业效能、亩均效益、生产效率,打造主导产业突出、多种功能融合、创业氛围浓厚的产业平台体系。深化“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改革,深入落实《永嘉工业园区厂中厂管理实施意见》,统筹抓好“低散乱”企业整治提升、旧厂区改造,促进各类企业规范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着眼“两个健康”发展,常态化开展“三服务”活动,定时梳理、限时解决企业个性、共性问题,砍掉束缚发展的荆棘,用实际行动帮助企业树信心、鼓士气、增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二)以“产城融合”为主攻力,做好城市高品质建设文章。聚焦温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精心布局城市空间结构、产业业态、基础设施,构筑与主城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全力打造品质之城。

一是高站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围绕“产、城、人”协调发展,着力实现城市与产业相融合、宜居与宜业相统一。坚持以高品质规划引领优质资源集聚,把3.55平方公里“中心区块”建设作为完善城市主体功能、促进高端要素集聚的核心平台,坚持与温州主城区规划同标、建设同步,通过低效土地开发、存量城镇建设用地盘活为工业用地等形式,全面实施“东优、中联、西整、南聚、北拓”布局优化,精心做好中心区城市功能规划设计,谋划打造一批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功能区块,全力构建品质生活先导区(沿瓯江景观区块)、高端商住核心区(罗浦礁河两岸区块)、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泵阀为主重工区块)、时尚品牌引领区(鞋服为主轻工区块)、休闲康养联动区(沿山三岙山体公园区块),沿江品质景观线、沿路繁华商住线、沿国道快捷交通线、沿山生态休闲漫游线等“五区四线”城市发展格局。

二是高水平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着眼提高瓯江北岸城市核心区优势,健全项目推进领导责任制,加快形成重大项目谋划启动、前期攻坚、建设实施、建成投用闭环管理。有序启动三浦、罗浮、龙桥等6个中心区块旧改项目,狠抓东方、蔡桥、清水埠岙儿垟等4个重点团块“清零”,提速提质报喜鸟老工业园区、王家坞-前牌城中村、新桥码道旧村改造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带动城市和产业一体化升级。在推进区块开发中,要系统谋划、统一规划、统筹布局,深化空间结构、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研究,统筹产业项目、公建配套、基础设施等布局,真正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的示范板块和精品之作,争当城市建设的“后起之秀”。

三是高标准推进时尚商圈打造。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同推进,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抢抓消费需求升级的机遇,加快推进瓯北大悦里等商业综合体建设,全力打造解南路特色商业文化步行街,将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特色餐饮“装进去”,着力打造全天候、体验式、慢生活的特色商业文化步行街,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高端金融、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和月光经济相对完善的时尚商圈,切实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实现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互促共进。

四是高效益促进土地要素开发。以提升土地价值为导向,优化地块规划功能布局,放大地块经济效益。加快盘活土地要素资源,全面推进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和低效用地等土地清理系列行动,切实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统筹推进旱改水、滩涂围垦、耕地垦造等项目建设,在五星滩涂再造100亩新增耕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力度,通过实施“增高加密”举措,对闲散工业用地进行挖潜增效,通过厂房加层、翻建等途径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加快闲置工业用地清理,破除无效供给,使地下空间、地面空间、高空空间逐步得到科学高效利用。

(三)以“立体资源”为支撑力,做好形象高颜值塑造文章。按照“资源联动、全域共建”的理念,发挥瓯北“以山为脊梁、以水为经络、以绿为底色”的城市特质,加快塑造集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于一体的美丽之城。

一是挖掘“山”的潜力。依托瓯北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禀赋,“北靠山、南临江”的区位优势,扎实推进滨江公园开发建设,加速白水浦两岸道路贯通工程等配套项目建设,协同推进白水漈、塘头山、覆舟山等北片山地公园与南片滨水公园开发利用,打造集休闲观光、健身运动、度假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山水风光式、开放式森林公园,形成五大“城市绿肺”格局。充分发挥塘头山、青峰山等地势平坦、交通和地理条件优越等优势,大力开发康养、住宅及生态型物流业等功能,做活山地文章。

二是发挥“水”的优势。以瓯北大道罗浦礁大河南北两侧道路拓宽工程为切入口,优化调整“岸上+水上”水景布局,强化河道生态修复,提升两侧建筑品质和景观环境,形成市民游憩、滨水体验、户外活动、特色展示的活力廊道,着力打造城市核心区块能体现“城中有水、水映城池”的水岸结合的江南水乡景观休闲带。同时整合瓯江沿岸的城市绿带,通过滩涂利用、堤坝修建、景观改造、路网布局等,全力打造天际线错落有致、江岸线和谐过渡的城市“颜值”。

三是强化“管”的功效。坚持把生态作为最大优势,把环境作为首要承载,对照“全域美”要求,刚性落实“五长制”,全力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联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公厕改造提升、截污纳管、污水零直排、“四小车”整治等工作,精心打造“三横六纵”精品街区、五大入城口等重要节点,驰而不息扮亮瓯北城市环境底色。健全严抓、严管、严治的常态机制,全面落实环境整治考核办法和“三色挂牌”机制,通过月月晒进度、督查硬碰硬的工作要求,推动城市序化、洁化、美化、亮化、绿化水平持续提升。聚焦城市智慧化管理,加快智慧环卫平台建设,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城市管理粗放式向精细化、突击式向常态化转变,努力让城市更精致、更精美。

(四)以“美好生活”为向心力,做好民生高水平改善文章。坚持发展惠民导向,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以实际成效回应百姓美好生活新期盼,全力打造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幸福之城。

一是打造更加便捷的居住环境。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坚持以交通圈拓展都市圈、培育经济圈,全力推进阳光大道东向延伸二期、上瓯公路、104西过境、新桥路一期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三岙路、新岙路、江北街等11条市政道路建设,完善内畅外快、立体多元的综合交通网。全面补齐城市配套功能短板,紧盯品质、安全、效率三大重点,提速推进14个总投资约22.2亿元的安置房项目建设,打造民生宜居家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二是打造更加丰厚的人文环境。将文化作为凝聚力之魂、创造力之源,唤起文化乡愁,讲好瓯北故事,厚植城市精神。深入挖掘瓯北历史资源和人文底蕴,找寻瓯北改革发展的“基因密码”,着力形成“一村一品”“一堂一色”,努力打造主题突出、文化相融的北部乡村示范带,把文化积淀转化为发展优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打造书香瓯北、墨香城市,高质量推进城市书房建设,着力形成沿阳光大道滨江公园公共文化场所连点成线的文化休闲带,全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深挖双塔公园的历史文化元素,结合瓯北码头现代化、时尚化改造,大手笔推进罗浮文旅中心项目建设,让文化地标点亮这座城市,彰显山水、历史、人文和现代城市气息交相辉映的独特韵味。

三是打造更加优质的服务环境。全力办好十大民生实事,坚决兑现承诺,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扎实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力抓好总投资约16亿元的8个教育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学在瓯北”品牌。积极推进体育设施进社区、进公园,推动全民科学健身、全民健康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教育、办医疗、办康养,引进一批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管理规范的高端民生项目,切实满足群众对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按照“保基本、守底线”的思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抓好“无欠薪街道”创建,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家庭,努力做到群众求助无障碍、受助无遗漏,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

(五)以“改革创新”为牵引力,做好社会高效能治理文章。坚持“强长板、补短板、筑底板”,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全力打造和谐之城。

一是夯实社会治理之基。把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更好地嵌入城市建设管理之中,高标准打造“五治融合”瓯北样板。持续深化全科网格2.0版建设,完善基层站所统筹管理制度,推动各类执法力量下沉到网格,着力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持续推动农村“三资”智慧监管平台功能再优化、触角再延伸,加快实现村级资产阳光化、小微权力规范化、治理手段智能化,从源头上防控风险隐患,切实打通社区管理最后一公里。以深化移风易俗改革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公墓革命”、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以点带面形成向上向善的社风民风。

二是凝聚共建共治之力。探索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大党委”制度,全面完善“党建引领+”体系建设,加强党对政府、社会、市场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全力做好瓯北商会改革试点工作,持续深化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技术优势,有序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建立居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议事协商组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引导群众主动投身于基层社会治理。

三是织好平安瓯北之网。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好重大活动维稳安保工作,持续推进街道“一三五”涉稳处置规范建设。以智慧党建和“三网合一”(视网通、综治平台、智慧消防)为主载体,加快推广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构建完善立体化、系统化、智能化治安防控体系,推动实现便民服务、安全预警“线上线下”多级推送、无缝对接。深化公共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加快消除“厂中厂”、群租房、高层建筑、道路交通等领域风险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持续开展矛盾纠纷调处、信访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调解,加强和改进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推动各类社会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百姓安宁。